春雨君有个朋友叫小明(为什么又要黑小明?),有一天他跟春雨君抱怨胃疼,对话如下:
小明:春春我总是胃疼吃不下饭怎么办?
春雨君:你去做个胃镜吧。
小明:纳尼?!胃镜太痛苦了,我不做!
春雨君:现在有无痛胃镜的,推一针麻药睡一觉醒来就做完了。
小明:纳尼??!!做个胃镜还要打麻药?伤脑子怎么办!我还是忍着吧,就算做胃镜也坚决不打麻药!
春雨君:……
我们周围,小明这样的人并不少。大家的普遍观念是:医疗处理最好不做,做了也最好忍忍不麻醉,忍不了也最好是局麻,最差才是全麻。
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主要的担心是——麻药伤脑子。
那么麻药到底伤不伤大脑?
麻醉伤脑子,这一说法的来源有两种:
一部分来自于想当然--药物作用于大脑,肯定损伤大脑;
另一部分来自于实例--手术后一部分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过段时间才会缓过来。
麻药的药效是随着患者的代谢而逐渐消退的,术后有些患者出现的暂时性症状,是因为麻药还没有被完全代谢,一段时间后症状就会消失。我们主要讨论的,是麻药对大脑造成的不可逆的永久损伤。
我们的解读也分两个层次:
第一,麻药本身会不会伤害大脑?
第二,麻醉后会不会因为血压、呼吸、手术操作等风险造成大脑损伤?
第一,麻药本身会不会伤害大脑?
常用的麻醉药可以分以下几种:
局部麻醉药:外伤缝针、拔牙等简单的外科处理,会用阻滞外周神经的局麻药;剖腹产等下半身手术,会用到部分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的腰麻药。
全身麻醉药:可以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性麻醉药。它们的作用机制都是进入体内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让人“睡觉”。
全麻辅佐药:全麻手术的时候,还会用到肌肉松弛药(肌松药)和镇痛药。
了解机制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局部麻醉药,是不会损伤大脑的。
而对于抑制中枢神经的全身麻醉药对大脑是否有损伤,目前尚无定论。但医学界的普遍共识是,一次性的适量的全身麻醉,对大脑的影响微乎其微。
正如喝酒伤肝大家都知道,但小酌一杯未尝不可,偶尔大醉一场也无大碍。
第二,麻醉后会不会因为血压、呼吸、手术操作等风险造成大脑损伤?
与药物相比,更常见的大脑损伤来自缺氧。麻醉药物过量、血压不稳、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等风险,都有可能造成呼吸、心跳抑制,导致大脑缺氧,进而造成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死因是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了过量的全麻药丙泊酚。丙泊酚是临床麻醉的常用药物,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都会用到它。静脉注射后,患者会迅速进入睡眠状态,睡眠长度跟剂量有关。杰克逊就是为了帮助睡眠,而注射过量的丙泊酚导致呼吸抑制、心跳骤停,身边也没有抢救设备,酿成了悲剧。
所以,医学界更重视麻醉风险带来的大脑损伤。全麻手术中,麻醉医师会给患者做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并密切监控心跳、血压等数据。而在胃镜、人流的过程中,虽然不插管,但也会在旁边准备好呼吸机、除颤仪等抢救工具,以备在风险发生时第一时间救治。
对儿童、孕妇的影响
2015年发表在《儿科学》的一篇文献,对比了53对是否在4岁前经历全麻手术的儿童,结果显示4岁前接受全麻的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和操作性智商不如没有接受过全麻的儿童。
但文章也表示:样本量有限,同时对外界影响因素太多,无法得出全身麻醉一定会对儿童智力发育造成影响。
文章末尾还写道:绝大多数必须在生命早期实施的儿科手术可以挽救生命、避免严重并发症、或提高生活质量,这些手术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轻易被推迟。
而对于孕妇,很多麻药说明书上写明“慎用”,反复使用可能会造成胎儿畸形。
因此春雨君建议,儿童与孕妇不要轻易做全麻手术,但遇到危急关头不做不行的情况,也不能因为麻药有可能有副作用而拒绝治疗。
除了伤大脑,我们对麻醉还有以下两种误解:
麻药会成瘾
长期大量使用麻醉药物确实会上瘾。这也是为什么医院会严控麻醉药物的来源和流向,防止滥用。但一次手术的剂量,不会让人对麻药产生依赖。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英雄都是忍得了疼痛的。什么关羽刮骨疗毒啊,什么抗日英雄没有麻药直接做手术啊,都被传为佳话。而忍不了痛的,最后都会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成为汉奸卖国贼。
在没有麻药的条件下忍痛做手术,确实是英雄。而明明有麻药偏偏不用非要忍着的,春雨君只能觉得你有点二了。现代医学讲究人文关怀,让患者更有尊严,无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
总结
麻醉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完美,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仍然存在,但已经被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在治疗中需要使用麻药时,我们大可不必犹豫,放心地使用。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几十年来麻药的副作用和风险迅速降低,未来,人们一定会找到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药物和手段,来为患者减轻痛苦。
打麻药的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