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乳腺癌生存率很高嘛,为啥还有那么多名人因此而故?

T- T+
春雨医生 ·  2018-08-31
“乳腺癌生存率高”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表达,确切一点,应该是“乳腺癌治疗后生存率高”。想要获得很好的生存率,必须要做的是接受正规的治疗。在尽早发现癌症之后,该手术就手术,该打针吃药就打针吃药。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副教授,著有《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微信公号:一节生姜<ID:yjsjusa>)

最近,日本著名漫画家、《樱桃小丸子》的作者樱桃子因乳腺癌去世,享年53岁。

60后的樱桃子,以70后的生活为蓝本,创作出《樱桃小丸子》这个大IP,从漫画,到动画片、电视连续剧,先后陪伴80、90、甚至00后们成长,这是一个奇迹。但是面对一个生存率很高的乳腺癌,樱桃子老师却没有再现奇迹,早早就去世了。

春雨医生

回想一下,因乳腺癌去世的名人并不少,有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终年41岁),有歌手姚贝娜(33岁)、阿桑(34岁),歌唱演员叶凡(37岁),日本艺人小林麻央(34岁)。这些人除了都是演艺界的名人,还有一个特点:去世的时候都很年轻。

不是说乳腺癌的生存率很高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名人年纪轻轻就得乳腺癌去世了呢?

一、乳腺癌的生存率真的很高吗?

2018年1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2000 - 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状况的监测数据[1]。我们可以直观比较一下不同的癌症的生存率。

春雨医生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美国,90.2%的乳腺癌患者在诊断出疾病之后,能生存5年以上;在中国,这个比例要稍微低一点,是83.2%,但也不算是太差。总体说来,在这些调查的癌症中,乳腺癌是中国生存率最高的癌症。

晚期乳腺癌生存率并不高

乳腺癌总体生存率很高,如果细分一下,早期癌症的生存率高,发现癌症后尽早手术根治,很多患者都有治愈的机会,而晚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就相对要低很多,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最晚期的癌症5年生存率只有22%。

总之,想要获得很好的生存率,必须要做的是接受正规的治疗。在尽早发现癌症之后,该手术就手术,该打针吃药就打针吃药。 

对于樱桃子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媒体上几乎没有报道,不知道她已经和癌症悄悄抗争了很多年。但是对于“黛玉”,报道很清楚:在发现乳腺癌后,因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她采取了佛系态度,直接遁入空门,结果一年左右就去世了。

春雨医生

如果不治疗,生存率跟上面的统计数字就没有关系了,只能参考100年前的数据,5年生存率最多就是20%左右。

“黛玉”那么年轻就去世,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但是从另一方面,她用生命演了一场经典的戏,从反面告诉大家不积极治疗的后果。所有的花都会谢,区别只是有无葬花人,所有的患者,都应该看懂“黛玉”的戏,这才是对她最好的致敬。

所以,“乳腺癌生存率高”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表达,确切一点,应该是“乳腺癌治疗后生存率高”

不同乳腺癌亚型的生存率也不同

即便接受了治疗,不同乳腺癌亚型的患者,因为可用的治疗手段不一样,生存率也不相同。

根据癌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分子,乳腺癌可以简单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HER2阳性、以及三阴性这样几种,当然也有ER和HER2同时都阳性的情况。

  • 如果是ER阳性,患者在手术后就可以接受内分泌治疗,大大减少癌症的复发。

  • 如果是HER2阳性,患者在术后可以接受化疗和HER2靶向治疗,即便是晚期的患者也可以进行HER2靶向治疗。

  • 但是,如果癌细胞不表达ER和HER2,也不表达PR, 那患者就属于三阴性,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都不能用,最新的CDK4/6抑制剂药物也不能用,除了手术,患者只有常规的化疗,效果就比较有限,生存率也就不容乐观。根据媒体的报道,姚贝娜、小林麻央都是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效果确实不好。

二、“名人的乳腺癌都治不好”的错觉,也许是一种悲剧效应

如果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好,为什么这么多名人都无法战胜病魔?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悲剧效应”。大家应该体会到,比较悲惨的事情更能激发人的共鸣,也更容易传播。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能千古传唱,悲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悲剧效应”,媒体对于薄命的红颜会报道更多。

其实也有很多得了乳腺癌的名人,治疗后获得很不错的效果。

比如宋美龄,77岁时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几年后复发,再次手术,然后一直活到了105岁。

春雨医生

又比如说秀兰•邓波儿,42岁时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切除,然后一直活到了85岁。

再比如香港艺人汪明荃,2002年发现乳房有肿瘤,及时做了手术切除,如今过着后中年少女的生活,2018年6月开了“汪明荃50周年演唱會”,7月与罗家英到俄罗斯看世界杯,8月28日在微博上庆祝自己的生日!

名人也是人,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名人不会被豁免,也不会更倒霉。不过对于她们来说,治疗费用一般不是问题,只要愿意治疗,名人的生存期相对会更长。

三、乳腺癌的年轻化趋势是事实,但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乳腺癌年轻化的趋势。

首先,中美之间乳腺癌的发病率是有区别的。

有研究比较发现,中国乳腺癌发病年龄的中位数是50~54岁,比美国和欧盟要年轻5岁[2]。这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有一半的患者,都是在50岁之前就查出乳腺癌!有了这个真相垫底,我们就不会太诧异为什么那些东亚名人年纪轻轻就得了乳腺癌。不过,为什么中国的乳腺癌会早发一些?这还是一个未解的科学问题。

除了发病年龄有差别,东西方女性的乳房结构也有差别。这里说的这个差别,不是罩杯的大小,而是乳腺的密度。如果乳腺的密度太高,在X线钼靶检查的时候,一些病灶就变得很不明显。不幸的是,东亚女性中高密度乳腺比较常见,导致一些患者未能在早期筛查出乳腺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会减少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除了东方女性发病比较早,全世界乳腺癌都有年轻化趋势。

从表面上看,这个现象是有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发现患有乳腺癌。但是,导致这个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是乳腺癌筛查的普及。因为筛查,越来越多的乳腺癌在还没有出现症状的时候就查出来了。试想,如果没有筛查,这些乳腺癌会潜伏几年才会被发现,当然,那时一但发现,就会是比较难治的晚期癌症了。 

春雨医生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美国的乳腺癌筛查从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普及,乳腺癌检出率随即增加,而且增加的主要是早期乳腺癌,病例比没有筛查前要多一倍,而晚期乳腺癌的发现病例则下降了8% [3]。很显然,筛查确实提前曝光了一些乳腺癌,虽然不见得所有早期乳腺癌都会迅速发展到晚期,但是因为把癌情提早发现在摇篮里,给一部分患者带来了治愈的机会。

四、那么普通人如何预防或尽早发现乳腺癌?

《英国癌症杂志》发表的一个研究认为,有23%的乳腺癌,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来避免[4]

怎样改变,这里提供一些建议作为参考:

  • 多运动、保持好身材:研究发现过胖的更年期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比体瘦者高出30%至60% [5, 6]。适当的减脂运动,不但可以塑身,也能提高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

  • 不吸烟:吸烟除了会导致肺癌,也带来乳腺癌等其他癌症的发病风险。

  • 少喝酒:研究发现,哪怕每天一杯酒,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 避免接触和服用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对更年期妇女,国外曾经风行雌激素治疗,结果导致乳腺癌的高发。

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进行合理的乳腺癌筛查。美国癌症协会建议45岁以上的妇女定期进行乳腺钼靶x 线检查。由于东方女性的乳腺癌早发,《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建议一般从40岁开始进行机会性筛查, 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对于乳腺密度比较高的致密性乳房,需要配合乳腺超声检查。

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1.Allemani, C., et al., Global surveillance of trends in cancer survival 2000-14 (CONCORD-3):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ecords for 3751302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ne of 18 cancers from 322 population-based registries in 71 countries. The Lancet.

2.Song, Q.K., et al., Age of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in china: almost 10 years earlier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4. 15(22): p. 10021-5.

3.Bleyer, A. and H.G. Welch, Effect of Three Decades of Screening Mammography on Breast-Cancer Incid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7(21): p. 1998-2005.

4.Brown, K.F., et al., The fractio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England, Wales, Scotl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 2015. Br J Cancer, 2018. 118(8): p. 1130-1141.

5.Reeves, G.K.,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body mass index in the Million Women Study: cohort study. BMJ, 2007. 335(7630): p. 1134.

6.Renehan, A.G., M. Zwahlen, and M. Egger, Adiposity and cancer risk: new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epidemiology. Nat Rev Cancer, 2015. 15(8): p. 484-98.

题图来源:微博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