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黏膜黑色素瘤与光照相关吗?
皮肤黑色素瘤可分为慢性日光损伤型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担心的因阳光照射而出现的恶性情况为日光损伤型。患者常常担心,皮肤白皙的人是否比肤色深谙的人更容易罹患这种疾病?
通常来说,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如果长期多度吸收紫外线照射,外加自身的基因学改变可能造成黑色素细胞的突变,从而发生恶性病变,也就是产生黑色素瘤。
我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型和黏膜型为主,黏膜型占黑色素瘤总体的50%,多出现在头颈黏膜,鼻黏膜,包括鼻窦,鼻腔,口腔等不直接接触阳光的位置,所以黏膜恶黑与光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黑色素瘤都必须生活在黑暗中,发生于黏膜的黑色素瘤和光照也不存在相关性,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病变情况来辨别,不必提“光”色变。
2. 如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既然这种疾病的预后极差,病情又发生在鼻腔,口腔,咽喉等不易于发现的位置。那么除了定期的体检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这种恶性疾病呢?
对于出现在头颈部皮肤的黑色素瘤,有国外学者认为下列 ABCDE 征象的出现应高度怀疑黑色素瘤:
A(asymmetry):病变两侧形态不对称;
B(border irregular):边缘不齐、模糊不清;
C(colour variation):颜色多样,可出现褐色、 棕黄色、黑色等不同色素沉着,出现浅红色和蓝色沉着时应特别注意;
D(diameter):病变直径超过 6mm 常被认为是黑色素瘤的一项特征性改变,任何痣体的突然增大都应引起重视;
E(evolving):病变形态随着时间而演变。
而出现在头颈部黏膜的黏膜型黑色素瘤则具有以下特征:
• 体征:当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出现在鼻腔时,可能出在鼻塞,鼻出血,血涕,头疼等情况,发生在口腔的患者可出现口腔溃疡,局部色素沉着,吞咽困难,牙列松动等情况。
• 查体:专科查体发现,鼻腔呈外生性生长的肿物,伴或不伴色素沉着。
• 影响学检查:颈部B超提示不明原因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我们需要的是及时到医院进行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对于这种恶性级别较高的疾病,需要多留心观察,为更好的后期效果做到早期诊治。
3. 恶性黑色素瘤的远处转移
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在 60 岁左右的人群中,三年生存率不超过 50%。造成这种不良的病变结局的原因主要是恶性黑色素瘤的高远处转移以及淋巴转移情况。
一般来说,肿瘤通过血性转移以及淋巴转移两种方式来进行身体其他部位的播散,也就相当于搭乘这两条传送带去到身体其他更远的地方。
对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来说,肿瘤细胞较常出现经淋巴管道运输,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相应部位的转移。而对于黏膜的恶性黑色素瘤具体的转移机制还不明确,但是还是经常会出现在距离患者最开始的病灶以远的部位的转移,所以针对黏膜恶黑要定期行全面的排查判断才行。
口腔恶性黑色素瘤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其他头颈部的恶黑要高,所以发生在口腔的恶黑患者要格外注意自身淋巴结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晚期黑色素瘤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症状不一,容易转移的部位主要是肺、肝、骨、脑。针对恶性黑色素瘤这种经常发生远处转移的特点,大家还是需要注意定期的复查以及评估,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黑色素瘤患者可以考虑以下的随诊方案:
• 术后第1年半内,每3个月一次;
• 术后第1年半内到3年,每6个月一次;
• 术后第3~5年内,每12个月复查一次;
• 5年之后,每12个月一次。
复查目的排除局部复发、区域性淋巴结复发和远处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是每次复查监测的重点。
检测项目:
• 局部复发监测:每次都需做鼻内镜检查。每6个月复查鼻腔、鼻窦及鼻咽影像学,了解局部复发情况,考虑到反复检查,为减少射线摄入量,尽量做增强MRI监测局部复发。
• 区域性复发监测:每次都需做颈部超声,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MRI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
• 远处转移监测:每年一次头胸部CT、骨扫描和腹部超声/CT,必要时行全身PET-CT检查判断患者全身转移情况。如果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可疑任何远处转移的症状,则随时针对局部深入检查,或全身PET-CT。
图片来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