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烧烤王子”患肠癌,都是烧烤惹的祸?

T- T+
全民较真 ·  2017-09-29
1、有报道称:一周至少5天吃烧烤,30岁“烧烤王子”患肠癌晚期。把肠癌病因直接指向了烧烤。其实癌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爱吃烧烤确实增加了“烧烤王子”得大肠癌的风险,但不能认为他得大肠癌就是因为长期吃烧烤。年轻癌症患者的发病原因,除了环境因素,也要多考虑遗传相关因素。 2、如何预防大肠癌?合理安排膳食,肉类摄入要适量,不吃或少吃加工肉类;多吃各类新鲜的蔬菜瓜果等;不酗酒,积极参加体力活动,别久坐,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筛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降低大肠癌死亡率非常重要的途径,适龄人群和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大肠癌的筛查。筛查手段有多种,比如大便隐血试验、大便DNA检查、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等等。个人建议直接结肠镜筛查,这也是确诊大肠癌最重要的手段。

较真鉴定:疑/分情况

查证者:潘战和 | 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微博@肿瘤专科医生

这两天被一则新闻刷屏了。江苏有位30岁的小伙子,不幸罹患大肠癌,而且已经是晚期,医生追问他的生活习惯,发现他是个烧烤达人,一周至少有五天吃烧烤,被朋友称为“烧烤王子”,于是,他患上大肠癌的原因就有了“定论”:因为爱吃烧烤。

一时间,很多人开始谈烧烤而色变,似乎一吃烧烤就会得大肠癌,有的人则调侃说“赶紧吃一串烧烤压压惊”。那么问题来了:他的大肠癌是不是就是吃烧烤直接导致的呢?或者换个角度,如果他不吃烧烤,是不是就不会得大肠癌?

春雨医生

一、癌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爱吃烧烤增加了小伙子得大肠癌的风险,但不能断定小伙子得大肠癌就是因为长期吃烧烤

关于癌症的病因,人类并未完全明了。医学界唯一的共识就是癌症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大致可总结成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相关;二是遗传因素相关;三是所谓的随机“运气”因素。

回到上文提到的案例,这个30岁的小伙子得了大肠癌,是不是就是爱吃烧烤直接导致的呢?不能这样说,准确地说,爱吃烧烤可能增加了他得大肠癌的风险,或者让他得大肠癌的时间提前。但爱吃烧烤不一定就是他得大肠癌的唯一原因,甚至可能都不是主要原因。

年轻癌症患者,除了环境因素,我们也要多想一想遗传相关的因素。说白了,有的人天生就携带某种缺陷基因,所以他比别人有更高的癌症风险。就是说同样是爱吃烧烤,别人没有得大肠癌,而他却得了大肠癌,暴露在同样的环境中,他更容易中招。再比如,为什么同样是吸烟,有的人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得?甚至有的吸烟者不得肺癌,不吸烟者反而得肺癌?这其实很好解释,肺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并不是只有吸烟这一个,还有很多相关因素,其中就包括遗传相关因素。但毫无疑问,在其他因素都一样的情况下,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更高。所以戒烟能降低得肺癌的风险,这是不用怀疑的。

吃烧烤这件事也是一样,不能直接就认为小伙子得大肠癌是因为爱吃烧烤,特别是年轻患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同等条件下,长期嗜吃烧烤,吃烧烤成了饮食习惯,会增加患癌风险。环境致癌相关因素,接触一两次,不用担心,就怕成了习惯,偶尔吃一两次烧烤不用担心得大肠癌的问题(当然,偶尔吃烧烤的人也可能得大肠癌,那是因为其他原因,跟烧烤无关)。所以,只要是致癌的相关危险因素,要尽可能避免接触或减少接触,如此可以降低一部分风险。当时,即使完全避免,也不能保证你肯定不得癌,前面反复说过,癌症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大肠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什么只是说相关危险因素?因为大肠癌和其他癌症一样,确切病因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1、饮食因素。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吃肉太多,粗粮和蔬菜水果吃太少。这里说的肉,主要是指红肉(哺乳动物的肌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和加工肉类,比如培根、香肠、腊肉、薰肉、烤肉等。大肠癌是典型的“富癌”,在富裕发达地区高发,贫穷地区相对低发。欧美是大肠癌(主要是结肠癌)的高发地区,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发,中国目前处在两者之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肠癌发病率呈走高趋势,必须重视。

2、饮食之外的环境相关因素,包括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某些地区大肠癌高发可能跟该地区缺钼有关,石棉工人似乎也更容易患大肠癌;曾因宫颈癌接受过盆腔放疗的人可能更高危;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的人有更高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超重和肥胖也被认为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吃得太多、吃得太好、缺乏运动和久坐的人容易超重肥胖,这正是“富癌”的体现。

3、遗传相关因素。说到大肠癌,就不能不提到遗传因素。大肠癌是一种遗传倾向较为明显的癌症,据估计约有20%左右的大肠癌和遗传因素有关,而这种家族遗传性在结肠癌中比直肠癌更多见。通常患者越年轻,越要考虑遗传相关的可能,要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当然,这里说的遗传因素,并不是说大肠癌会直接遗传,而是遗传倾向,有同等条件下,子代有更高的风险得大肠癌。关于这一点,要正确理解,既不要胡乱恐慌,也要更重视筛查。

4、某些非癌性大肠疾病。某些良性的大肠疾病存在转化为大肠癌的风险,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比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息肉病、腺瘤等。大肠疾病有的也是家族性的,癌变的风险更高,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有研究认为,25岁时FAP的息肉恶变率将近10%,随着年龄的增长,癌变风险随之增加,50岁FAP的息肉恶变率几乎达到100%,所以,要及早干预。

三、如何预防大肠癌?

说了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大家自然就会想到要如何预防。由于确切的病因并未明了,其实所谓的预防,准确地说是降低发病风险。

了解了前面这些危险因素,你就明白该如何降低风险了。比如,要合理安排膳食,避免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多吃各类新鲜的蔬菜瓜果等;肉类摄入要适量,不吃或少吃加工肉类等;饮食粗一点,不要太精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酗酒,积极参加体力活动,别久坐,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另外,要积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和克罗恩病等。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筛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降低大肠癌死亡率非常重要的途径,适龄人群和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大肠癌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关键。如何筛查?用什么方法进行筛查?手段有多种,比如大便隐血试验、大便DNA检查、双重对比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等等,但其实,我个人建议直接结肠镜筛查,不拖泥带水,而且结肠镜检查及活检也是确诊大肠癌的最重要手段。

本文转载自腾讯《较真》栏目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春雨医生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