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有过或正在经历不明来源的肚子咕噜作响、水土不服造成的便秘腹泻,还会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也是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表现【1】。每个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在一定的时间内都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饮食、生理等环境的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会出现波动,继而可能带来一定的疾病风险【2】 。
肠道菌群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3】【4】。其中,有益菌在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免疫、代谢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6】【7】【8】。就普通人来说,肠道年龄和饮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过于精细的饮食或节食都会影响肠道黏膜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肠道中有益菌的丰度。因此,饮食结构失衡以及不良饮食习惯都是导致肠道老化的重要因素【9】。
移动医患交流平台春雨医生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有关肠道健康的问诊量达到2656.8万,同比2021年增长率达到45.7%,其中肠道问题最多发的年龄阶段为25-40岁,占比56.2%。
图1 近三年春雨医生肠道健康的问诊量
图2 肠道健康问诊人群年龄分布
据《国人肠道健康2020年报告》显示,约87.6%的中国人存在肠道健康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服用益生菌产品来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不同地区、不同饮食特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他们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存在明显的区别。从中国人群肠道分离得到的部分益生菌菌株,也会在基因组上表现出与部分国外菌株不同的特点【10】。因此,针对我国消费者面临的不同肠道问题,选择来自国人肠道的益生菌菌株,或将更有可能带来好的效果。
为了呼吁国人更多了解肠道、关注肠道健康、科学认识肠道菌群及益生菌,专业益生菌品牌拜耳达益喜联合春雨医生撰写《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分享肠道与益生菌知识,进而帮助消费者科学有效进行地肠道健康管理,为国人的健康福祉与美好生活贡献更多力量。
二、不同人群的肠道菌群特性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饮食、抗生素的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的消耗。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不同地区、不同饮食、不同生活方式或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其肠道菌群可能存在明显差异【11】【12】。如有研究发现荷兰居民肠道菌群较其它欧洲国家而言,因其较高的牛奶摄入量及低抗生素摄入,故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13】。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无论是有益菌还是中性菌,都需要在肠道中维持一定的丰度。环境所导致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尤其是有益菌的减少,会对肠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有害菌的丰度也会上升。此时通过外源摄入益生菌,其在肠道内发挥益生作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将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改善肠道乃至全身的健康状态。
三、给国人的“肠”烦恼画张像
为更好地了解具有肠道问题人群的特征现状,拜耳达益喜联合春雨医生发起《2023年肠道健康问卷调查》,覆盖春雨平台1,360名肠道问题人群 。同时,结合春雨医生2018年-2022年超8398万的全量肠道问诊数据,描绘肠道问题人群画像,解锁肠道健康秘密,更好呵护肠道健康。
(一)生活特征研究篇
1.公司职员、白领、互联网从业者在肠道问题上“卷”出新高度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时长与肠道问题的发生呈正相关,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的人群在肠道问题人群中占比超7成。
图3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工作时长分布
从职业来看,与“996”“007”深度捆绑的公司职员、白领、互联网从业者以高达22.4%的占比,成为肠道问题“高发族”;自由职业者、自营职业、商人群体也因相对不规律的工作节奏,让肠道问题有了可乘之机,占比在10%以上。
图4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职业分布
2.久坐不动、经常熬夜、不良饮食习惯成为危害肠道健康“三件套”
生活方式方面,“久坐”“熬夜”人群显然更易被肠道问题“锁定”,相关占比突出,分别为72.9%和50.6%。此外,“生活节奏快”“经常应酬”“频繁出差”人群也较易受肠道问题困扰。
图5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生活方式调查
情绪表现方面,问卷结果显示,存在“压力”“焦虑”“紧张”“郁闷”等负面情绪的人群,相关占比突出。
图6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情绪表现调查
饮食习惯方面,“频繁外卖”“饮食辛辣”“饮食油腻”等特征的人群,在该题目下占比都较突出。
图7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饮食习惯调查
3.“肠”烦恼怎么办?自行调理改善成首选
问卷调查显示,饭后易胀气、爱放屁、容易便秘或拉肚子为调研人群的主要肠道问题特征。脂肪容易堆积在腹部、易血脂高症状表现也较为突出,占比超20%。此外,调研人群中还有反映存在“口干口臭”“肠道哼鸣”及“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过敏”等问题。
图8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症状表现TOP 6
此外,以40岁作为分割样本统计发现,40岁以上人群存在便秘相关症状的占比40.2%,40岁以下人群该比例为36.8%。从调查数据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问题带来困扰有更为严重的趋势。
图9 40岁以上及40岁以下调研人群便秘相关症状表现
出现相关情况时,注意休息多喝水成为首选措施;改善饮食、自行用药等较为直接的方式占比也超过17%;此外,仅有15%的人选择服用益生菌调理,12.4%的人选择就医,少部分人选择不予处理。
图10 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4.“肠”烦恼?“便便”有话说
肠道怎么样,便便来“说话”。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男性、女性在经历不同的“肠”烦恼时,“便便”的表现也极为不同。男性则更多呈现“软便”“腹泻”相关症状,女性更容易出现“便秘”相关症状,接近一半的女性受访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少、排便不畅的问题。
图11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排便情况调查 – 男性
图12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排便情况调查 – 女性
当人们发现自己排便出现问题时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近20%的人会选择自行用药,17.6%的人会选择立即就诊。
图13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排便情况采取措施调查
5.肠道问题以“偶发”情况居多,饮食被认为是最直接诱因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6个月内曾出现过一次肠道问题的人群占比最高,为30.6%;肠道问题其他持续频次占比均在20%左右。从肠道症状诱发和加重因素方面看,超70%的人认为饮食因素是造成肠道问题出现的最大“元凶”,其次为情绪因素、环境因素和年龄因素。
图14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不良症状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调查
6.肠道问题人群表现特征不尽相同,精准调理势在必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从职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排便问题和症状表现等维度对患有不同肠道问题表现的人群进行分类,大致分类得出迟钝肠、敏感肠、积脂肠、熟龄肠和低免疫肠五类人群。
图15 迟钝肠人群特征
图16 敏感肠人群特征
图17 积脂肠人群特征
图18 熟龄肠人群特征
图19 低免疫肠人群特征
在此基础上,总结肠型关键词对春雨问诊数据进行检索发现:五种消费者人群分类中,迟钝肠占比最高,为67.52%;其次为低免疫肠,占比为12.79%;积脂肠占比为12.08%。此外,熟龄肠、敏感肠占比较低,分别为5.03%、2.58%。
肠道菌群的长期紊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身体的方方面面,如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肠道菌群改变相关。而益生菌在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等方面能够发挥有益作用【15】。
此外,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功能的发挥具有人群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导致益生菌对每个人的功效不同 【16】,因此,针对不同肠道表现特征群体,也应采用差异化、个性化的益生菌调理措施。
目前市场上针对特定肠道问题均有多款菌株可供选择,以下仅选取部分已有实验证明的相关菌株以供参考。
A.迟钝肠菌株选择建议:
两歧双歧杆菌CCFM16:两歧双歧杆菌CCFM16,是1985年分离得到的。近年来,实证研究表明,两歧双歧杆菌CCFM16可有效改善国人慢性便秘 【17】。通过对慢性便秘患者第1天和28天对排便频率和粪便形状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CCFM16可以有效改善便秘产生的粪便干结、腹部胀痛等症状。研究结果发现,两歧双歧杆菌CCFM16在中国人肠道的定植率高,畅活效果佳。
乳双歧杆菌HN019:HN019是新西兰乳品与健康研究中心、新西兰乳品研究所等于1990年分离得到的 【18】,是被广泛应用的双歧杆菌益生菌株之一。综合现有研究发现,乳双歧杆菌HN019具有降低肠道转运时间、缓解便秘及肠道不适症状、促进肠道黏液分泌、改善肠道黏膜屏障、产生SCFAs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作用 【19】。
B.积脂肠菌株选择建议:
青春双歧杆菌CCFM1062:王刚团队实证研究发现,青春双歧杆菌CCFM1062可有效激活代谢相关基因,提高身体能量消耗。主要表现在,CCFM1062可以调节回肠胆汁酸组成及含量来增加能量消耗;能够促进抑炎因子表达,降低促炎因子表达,进而缓解炎症反应;提高产热相关基因水平,使机体脂肪更多转换为热量并同时增加分解脂肪所需的关键酶/限速酶。从而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有益菌丰富度,整体改善消化健康。
乳双歧杆菌B420:B420的主要特性与支持肠屏障完整性的能力有关,以减少代谢内毒素血症 【20】,支持健康体重的友好菌增加【21】。B420菌株对于改善代谢紊乱,抑制体重增加与脂肪累积,降低躯干、腰腹及臀部体脂量具有一定影响。
C.熟龄肠菌株选择建议:
长双歧杆菌CCFM1077:有研究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CCFM1077可以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缓解高胆固醇血症【22】 。2022年5月关于长双歧杆菌CCFM1077能够改变模拟胃肠道环境中胆汁酸含量且具有缓解便秘作用的发明专利公开。该发明专利表明,长双歧杆菌CCFM1077可以显著降低甘氨胆汁酸的含量,进而起到缓解高血脂的作用,同时具有改善肠道动力,缓解便秘的作用【23】。
干酪乳杆菌YRL577 【24】:有研究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YRL577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标志,并改变肠胆汁酸途径中的基因表达。干酪乳杆菌YRL577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炎症反应,提高了抗氧化活性。此外,干酪乳杆菌YRL577激活法呢样X受体(FX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并降低肠内顶端钠依赖型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表达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D.低免疫肠菌株选择建议:
鼠李糖乳杆菌LGG【25】 :LGG®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是由两名美国教授于1983年分离自健康人体,并获得的专利菌株(LGG®是科汉森的注册商标)。它有较强的耐胃酸和胆汁特性,被认为是安全和有效维持消化系统健康和免疫功能的菌种。
鼠李糖乳杆菌HN001:HN001最初从新西兰生产的切达干酪中分离出来,它存在于乳制品中并拥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并且被我国国家卫健委列入《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研究结果显示,HN001除了拥有基本的改善肠道的功能外,还有助于调节肠道免疫反应【26】 ,有助于恢复肠道通透性,改善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和严重程度 【27】。
E. 敏感肠菌株选择建议:
植物乳杆菌N13: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N13具有耐酸性和耐胆盐能力,对肠上皮细胞具有优异的粘附特性,可高效粘附于肠道。此外,该菌株可高效抑制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28】。
短双歧杆菌M-16V 【29】:短双歧杆菌M-16V是母乳中和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中最常见的益生菌种类。试验表明,短双歧杆菌M-16V可通过对肠道菌群、肠道上皮屏障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来延缓过敏的发展。
(二)益生菌认知、消费洞察篇
1.线上渠道成为人们了解益生菌的“不二选择”
调查显示,当前网络、电商、春雨医生医疗在线平台等线上渠道是人们了解益生菌的主要信息来源。其次,医生作为健康的权威代表,受人们信赖的程度较高,选择从“医生看诊”渠道了解益生菌的人数占比达33.8%。
图20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了解益生菌渠道调查
2.多数消费者对益生菌菌株的认知较为模糊
问卷结果显示,超六成消费者对益生菌菌株认知较为模糊,具体来看,其中35.9%的消费者仅大致了解,能够知晓部分菌株及其功效;28.5%的消费者虽了解一些,但也只是听说过菌株,对其功效和作用并不是很了解。
图21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益生菌服用效果及益生菌菌株了解调查
3.促消化、助排便是肠道问题人群核心诉求
问卷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益生菌的核心诉求在于促进消化、助排便及缓解腹泻。此外,也有一些人群关注益生菌提供的养生调理、提升免疫、燃脂瘦身功能。
图22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购买益生菌原因调查
而在服用益生菌后,消费者能够感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肠胃舒适,腹胀感缓解,排便通畅”“便便次数更规律,便便形态更好”,“拉肚子、软便的情况减少”等方面,占比均超20%。除此之外,“口气清新”“皮肤状态变好”“免疫力提升”“过敏减轻”等向好表现也被消费者认为是益生菌的“功劳”。
图23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购买益生菌原因调查
做出选购决策时,消费者对产品功效、价格通通看重。
图24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购买益生菌影响因素调查
4.消费者目前对益生菌效果整体满意度一般,是否长期服用认知情况各有不同
调查显示,超50%的肠道问题人群认为服用益生菌效果一般,这可能与益生菌产品、服用方式、是否对症服用等多种因素有关。34.7%的人认可益生菌服用效果,认为其效果显著。仅有不到10%的人认为服用益生菌没有效果。此外,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肠道问题人群对益生菌服用时长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还有待统一,近30%的人认为益生菌有必要长期食用。
图25 肠道健康调研人群益生菌服用是否有效果及是否长期服用调查
四、益生菌行业发展趋势
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益生菌补充剂第二大消费市场,并且每年正在以11%~12%的增长率快速扩张,市场规模即将突破千亿关口。行业当前正处于“益生菌产业化”向“益生菌产业化成熟”的过渡时期,表现为以下五大趋势:
(一)趋势一:不同肠道精准调理
早在2011年,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根据人体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将肠道划分成3种不同的“肠型”,分别命名为拟杆菌型、普雷沃氏菌型和瘤胃球菌型,以反映各生态系统中的优势菌。拟杆菌型肠道中的细菌,主要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雷沃氏菌型肠道中的细菌擅长消化肠道中的糖蛋白,这种倾向性与瘤胃球菌型肠道相同【30】。除“3种肠型”的提法以外,也有研究提出“4种肠型”的概念。2014年,《Nature》再次报道肠型分析,还发现了一种含有最少的拟杆菌,但富含厚壁菌门的肠型【31】。2021年,江南大学陈卫院士团队对从全国28个省的63个县/市招募的267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可能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普雷沃氏菌肠型、拟杆菌肠型、埃希氏菌肠型和混合肠型。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主食、地域与种族、城市化等【32】。
肠道菌群的类型和数量,反映出不同人的消化能力、免疫状态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无论是“三种肠型”还是“四种肠型”的分法,都指出不同的肠型对应不同的肠道菌群结构,即不同个体的肠道菌群特征差异很大。当肠道菌群、宿主(人类)之间的微妙平衡受到扰动,由此引起的失调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患病风险。因此,针对不同肠型,进行精准、定制化的调理成为当前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达到不同人有不同的健康标准、不同人实现不同自我健康的理想状态。
(二)趋势二:本土化研发
由于益生菌的活性与宿主胃肠道的条件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 【33】,强化本土菌株研发能力愈发重要。据《中国商报》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益生菌市场90%以上的菌种皆来自海外,产业长期面临“缺芯少核”的问题。但这种局面正有所改变。随着益生菌市场逐渐火热,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益生菌的研发和生产,本土益生菌正在崛起,尤其是自主研发、自主培育、自主生产的益生菌【34】。如以短双歧杆菌CCFM683为例,研究表明CCFM683适合中国腹泻患者的肠环境,其在人体肠道内可实现大量增殖。
(三)趋势三:“益生菌+”热潮
近年来,益生菌的益生功效被不断证实,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受到全球关注。“益生菌+”热潮的兴起,让许多品牌及制造商积极探索高效的益生菌配方,实现1+1>2的目标,满足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等不同群体对益生菌产品的需求。
1.益生菌+益生元联用
益生元被称为益生菌的“超级食物”,无法被肠道消化和吸收,但能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目前主要应用的益生元包括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等),微藻类(螺旋藻、节旋藻等),天然植物(菊粉等),多糖类(如桑葚果胶多糖、海藻多糖等),多酚类(主要存在于水果中,如蓝莓、柑橘、石榴等),以及多肽聚合物类(如γ-多聚谷氨酸等)等 【35】。研究发现,不同的益生菌对不同的益生元有不同的喜好,复合益生元具有更强的协同作用,在促进有益菌产生有益代谢物、调整肠道内环境方面,作用比单一益生元更强【36】。由此可见,益生菌+益生元的组合,可达到1+1>2的功效。
2.益生菌+HMO(母乳低聚糖)
肠道微生物组对于宝宝健康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母乳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组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母乳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包括多种类型的母乳低聚糖(HMO)【37】。HMO是一种特殊的益生元,可以促进婴儿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均衡发展。近年来,HMO成为奶中“新贵”而被大众所熟知,益生菌市场先行者也开始加快了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3.益生菌+生物活性肽
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s,BAP)是一类由20种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生物活性肽具有促进消化、调节激素、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市场对生物活性肽的认可度不断提升,生物活性肽在医药、保健食品、宠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当前,市面上关于益生菌+活性肽结合的产品较少,但通过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相信益生菌+生物活性肽的组合能为健康市场带来惊喜。
(四)趋势四:下一代益生菌研究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益生菌的认识与研究也逐渐深入,许多具有潜力的下一代益生菌被“挖掘”,包括拟杆菌属、梭菌属、阿克曼氏菌属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他们对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及健康都发挥着有利作用。如阿克曼氏菌属在改善肥胖及诸多代谢疾病、肝损伤的预防及治疗等方面均具有潜力。当然,目前关于下一代益生菌的研究还处在持续探索当中,其安全性、益生功效、抗性基因等诸多问题都有待被深入研究【38】。
(五)趋势五:益生菌产品生产工艺改进
我国的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少数大型企业已进入益生菌乳制品的生产研发阶段,但对如何在短时间内赶上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仍需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39】。生产厂家和制造商们为追求益生菌产品高密度、高活性及高稳定性,通过改进技术与工艺,探索不同工艺不同环节的技术创新,以实现最佳生产条件。
以包埋技术为例,包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益生菌免受环境和相关因素的影响,对益生菌抵抗外界不良条件具有良好的效果。三层包埋技术,综合利用多种包埋技术,更是能起到协同保障活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高效、可靠、高性价比的新兴技术被引入益生菌的研究中。孢子益生菌、基因工程益生菌等新兴产品的出现,不断拓宽益生菌产品应用,让益生菌潜力完美“变现”,益生菌的生产流程及工艺的改进也成为当前益生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
五、国人肠道健康管理知识科普及生活习惯建议
(一)知识科普
1.益生菌并非“多多益善”,要注重区分菌株的特性
益生菌定植于肠道及生殖系统中,能对宿主产生确切的保健作用,但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任何安全的食物服用也不能过量。人体菌群应该保持在平衡状态,补充过多可能会导致机体内脏器的负荷过重,扰乱人体肠胃的内环境。此外,由于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每株益生菌的有效剂量具有差异性,添加量并非越高越好。部分具有较强益生功能且在肠道内能增殖的益生菌株,并不一定需要非常大量的摄入就能发挥很好的益生作用。因此挑选益生菌产品时,不必唯“数量”至上 ,合理补充才是关键。此外,益生菌的选择要细化至菌株号,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作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具有的效果并不代表所有该属的益生菌都具有这一效果【40】。
2.食用益生菌应注意活性
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多数益生菌产品可以直接服用。冲调益生菌类产品的水温不宜超过40℃,与人体正常体温相近最佳,避免益生菌受热导致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其保健功能。正在服用抗生素人群,服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时间应与服用抗生素时间间隔至少2小时以上【41】。
(二)生活习惯建议
1.打造健康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粘膜屏障互作,维持人体免疫平衡并抵御病原体的侵染。免疫细胞的“强壮”还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持。为了维持免疫平衡,建议戒烟戒酒、保证睡眠、均衡膳食、适量运动,尽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42】。
2.维持良好的心态
精神压力、心理疾病、焦虑、紧张等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而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这也是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时肠道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表现出便秘腹泻等症状的原因。因此,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关键。
(三)益生菌挑选建议
1.菌株作用(不同菌株号对应不同作用)
不同个体的益生菌菌株发挥着不同作用。在选取时,需要认准符合国家规定,明确标注了菌株号/专利号的菌株【43】【44】。如江南大学王刚团队研究专利菌株青春双歧杆菌CCFM1062,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可有效激活代谢相关基因,提高身体能量消耗。益生菌功能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导致益生菌对每个人的作用不同,需要在菌株水平上进行相关益生功能的确认,充分的临床试验或动物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2.活菌数量(≥107CFU/g)
大部分益生菌产品会在包装说明上指出活菌及活菌数量。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联合会(ISAPP)将10亿CFU的每日总剂量视为最低有效量【45】。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益生菌食品》标准中明确规定,在保质期内,即食型益生菌活菌总数须≥107CFU/g(千万)【46】。但有些菌株在较低剂量情况下也可以发挥健康调节作用,因此在益生菌菌株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目标菌株在产品中的健康调节作用剂量,避免陷入益生菌添加量越高越好的误区。
3.菌体存活率(≥50%)
益生菌产品菌株的存活能力以及用于提供稳定性和提高消化系统内存活率的方法与其提供的活细菌数量一样重要。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布团体标准T/CNHFA 006-2022《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指出,益生菌食品在标签标示的条件下贮存了三分之一保质期时,益生菌活菌率(益生菌活菌总数与益生菌添加总数的比值)大于等于50%,才能满足1级标准 【47】。
4.菌剂的搭配(益生元等)
益生菌与益生元合用,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研究发现益生元对有害菌的增长无明显促进作用,即,不会刺激有潜在致病性或腐败活性的有害细菌的增殖,因此益生菌和益生元合用可以说具有协同增效的优势。
六、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肠道健康问题非常受关注。人体肠道中的微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不同个体内的肠道菌群也千差万别,因此需要更为精准的益生菌产品进行调理。达益喜作为本洞察的联合出品方,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研发适合国人肠道生态的中国专利益生菌。目前,达益喜结合益生菌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搭配多种益生元及特别成分,为不同人群肠道调理提供益生菌解决方案,满足各人群对改善肠道健康的需求,进而构筑“肠”期健康。
在“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拜耳和春雨医生联合发布的这份洞察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各肠道问题人群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科学有效调理肠道,“益”起守护肠道健康。
[1] 白燕鸥,刘 旭.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23 年 3 月 第 51 卷 第 3 期
[2] 王璐,探索肠道菌群里的健康密码 [J].医师报,2022年6月2日第A12版
[3] 藤田纮一郎.听肠道说话[M].海南出版社.2017.7. p11、12
[4] 周晴中.益生菌:人类健康的使者[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9. p3、p4
[5] WOLF A J, REYES C N, LIANG W. Hexokinase is an innate immune receptor for the detection of bacterial peptidoglycan[J].Cell,2016,166(3):624-636.
[6] GARCIA-CRESPO K E, CHAN C C, Gabryszewski SJ, et al.Lactobacillus priming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Heterologous immunity and protection against lethal pneumovirus infection[J]. Antiviral Research,2013,97(3):270-279.
[7] 唐曼玉,王晚晴,强敬雯,等. 益生菌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的相互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6)
[8] 马晨,张和平 益生菌、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J].科技导报,2017,35(21)
[9] 任广旭,等.肠道菌群与精准营养健康[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P79-83
[10] 李禾.国人肠道适合“中国益生菌” [J]. 食品界,2022
[11] 李禾 益生菌加速本土化,勾勒产业新蓝图 [J]. 科技日报,2022
[12] 杜婷 尹萍萍 汪姝敏 郁志明 翟齐啸 膳食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24)
[13] Zhernakova A, Kurilshikov A, Bonder M J et al.Population-based metagenomics analysis reveals markers for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J].Science, 2016, 352(6285): 565-569
[14] 样本抽样来自春雨线上平台用户,即具有一定就医能力、就医意愿受众。该样本数据对于分析具有肠胃问题人员不适后采取措施,以及对益生菌的认识情况、使用情况、接受态度等问题上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次样本覆盖男性888人、女性472人;年龄分布以25-40岁人群为主,占比为62.9%。其次为41-50岁的中年人群,占比为22.9%。
[15] 唐曼玉,王晚晴,强敬雯,等. 益生菌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的相互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6)
[16]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益生菌的科学共识,中国食品学报,2020.05(20卷5期)
[17] Luyao Wang, ‡a,b Linlin Wang,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CCFM16 for manip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and relief from chronic constipation[J]..Food &Function,2022.13
[18] 堵雅芳,石羽杰等.乳双歧杆菌HN019与健康[J]. 卫生研究,第48卷(第5期)
[19] 王韵婷,刘倩,郭子晨等.双歧杆菌二联制剂对小鼠抗氧化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食品科技,2022年第5期13-20
[20] Mokkala K et al.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420 and fish oil enhance intestinal epithelial integrity in Caco-2 cells. Nutr Res. 2016;36:246-252.
[21] Hibberd AA et al. Probiotic or synbiotic alters the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sm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weight management in overweight adults. Benef Microbes. 2019 Mar 13;10(2):121-135
[22] 姜金池.益生菌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21
[23] Jinchi Jiang et al.Strain-Specific Effects of Bifidobacterium longum on Hypercholesterolemic Rat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anuary 202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2(3):1305
[24] Zhe Zhang et al.Lactobacillus casei YRL577 ameliorates marker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and alters expression of genes within the intestinal bile acid pathway.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21 Mar 14;125(5):521-529
[25] 新湖南.菌株小百科∣强大的LGG®鼠李糖乳杆菌
[26] Hinkelbein J , Braunecker S , H Genzwürker.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 on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d intestinal secretory IgA in children[J]. J Pediatr Infect Dis, 2010, 05(04):353-362.
[27] Bonfrate L , DMD Palo, Celano G , et al. Effects of 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 an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 in IBS pati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0, 50.
[28] 陈卫,刘小鸣,田丰伟,张灏,王刚等.中国发明专利ZL2012100578822.4,一种植物乳杆菌N13及其用途,2013-4-3
[29] Cukrowska B,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ant Gut Microbiota and Allergy. The Role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and Prebiotic Oligosaccharides in the Activation of Anti-Allergic Mechanisms in Early Life. Nutrients. 2020 Mar 29;12(4):946.
[30] http://qnck.cyol.com/html/2011-05/13/nw.D110000qnck_20110513_1-44.htm
[3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04214000130
[32] https://www.jianshu.com/p/f920e3a53e82
[33] 唐曼玉,王晚晴,强敬雯,华威,武双,李亚丽,甄新,李春庚,程艳玲,益生菌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的相互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食品工业科技,2022.08;43(16)
[34] 21世纪经济报.本土益生菌再扩阵容 企业抢滩上游菌种研究
[35] https://wswxtb.ijournals.cn/html/wswxtbcn/2023/2/tb23020742.htm#outline_anchor_7王冬雪, 张倩霞, 文艺, 蒋文凯, 王胜朝. 益生元对口腔健康促进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3, 50(2): 742-753.
[36] https://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23-02/24/content_942348.html
[37] 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3068334
[38] 新型益生菌菌株的研究进展[A]. 黎旭;花铁果.现代食品工程与营养健康学术研讨会暨202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2020
[39] 倪伟超. 探讨国内外益生菌产品的发展情况[J]. 现代食品,2020(9):38-39.
[40]Joint FAO/WHO Working Group Report on Drafting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in Food.2002
[41]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益生菌的科学共识[N],中国食品学报,2020.05(20卷5期)
[42] 康健园,是时候为免疫力“充值”[N],新民晚报,2023.01.10(16)
[43] 菌株号相当于菌株的“身份证”,代表着该菌株有专业学术研究支撑和临床验证,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安全有效。
[44]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 年版),第20卷第5期
[45] 凤凰网.全球首款益生菌啤酒问世
[46] 央广网.《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发布:活菌数量达标 才是益生菌食品
[47] 北京商报.《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活菌率达到50%才满足1级标准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