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需要短母乳喂养吗?

T- T+
2023-03-29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天然的营养食物,对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强健体质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只要妈妈或孩子没患特殊疾病或者妈妈没有使用特殊药物,6个月内的孩子都应该接受纯母乳喂养。为了支持母乳喂养,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把每年的8月1日-7日定为“世界母乳喂养周”。

但是你了解“母乳性黄疸”吗?在母乳喂养期间,婴儿很容易会患上一种叫做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黄疸疾病。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有关的黄疸有两种:分别是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是生后3-4天发生,因为母乳喂养遇到困难,导致新生儿摄入不足导致黄疸加重,又称为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迟发型则是出现较晚,常生后7-10天出现,孩子母乳喂养而且生长发育良好,但黄疸持续很久不退,可以持续2-3周甚至2-3月。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则可以诊断为母乳性黄疸。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大多数母乳性黄疸持续3周~3个月,继续母乳喂养一般情况良好、吃喝拉撒睡好、生长发育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为什么会发生母乳性黄疸?

我们通常说的母乳性黄疸,其实多数都是迟发型的母乳性黄疸,目前母乳性黄疸的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推测是因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所致,母乳中这种酶活性高,可水解宝宝小肠内那些本应被排泄的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然后又被肠道重吸收回人体,从而引起黄疸持续不退。目前我们认为只要孩子的胆红素没有达到光疗的标准,就不必干预。


母乳性黄疸如何处理?需要断母乳吗?

目前关于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都没有统一的方案,母乳性黄疸是一个排他性的诊断,要诊断母乳性黄疸,首先需要排除其他病理性的黄疸,比如感染、胆道梗阻、遗传代谢病,这些疾病如果被错误的当成母乳性黄疸来处理,后果将很严重。当然,如果宝宝生长发育、精神状态良好,我们通常会建议暂停母乳3-5天,如果黄疸明显的下降,首先考虑母乳性黄疸,这个时候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很多宝妈担心停掉母乳后宝宝就不喝了!这里给各位宝妈推荐一个小方法,这个方法就建立在前面关于母乳性黄疸致病机制的基础上的。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把母乳挤出来,放在56℃的热水中加热15分钟,再给宝宝喝。通过加热,可以使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下降,从而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使得黄疸下降。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