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全身性骨质疏松和局部性骨质疏松两大类。
全身性骨质疏松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或生理因素所导致的全身性骨量丢失,好发于老年以及绝经后妇女群体。
局部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多为失用性改变,比如骨折、感染、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所引起的骨量丢失多发生在局部骨关节。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1、I型骨质疏松
简单来说,就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和绝经后卵巢停止分泌雌激素有关,此外,如果患者因双侧卵巢切除术、化疗、放疗等因素导致卵巢功能丧失,也可导致I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I型骨质疏松症多发于50-70岁女性群体,主要特点有:对骨转换的抑制作用减弱,发病初期骨丢失速度较快;肾脏部分酶的活性降低;甲状腺激素分泌正常或稍低;活性维生素D水平继发性减少;降钙素合成分泌减弱;骨折发生部位多见于脊柱椎体;很少发生骨矿化不良等情况。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2、II型骨质疏松
发病年龄一般在70岁以上,又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约为2;1。
和I型骨质疏松不同的是,II型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量的丢失不仅发生在松质骨,还发生在皮质骨。
主要特点包括:成骨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骨形成能力减弱;男性骨丢失速度较绝经后女性相对缓慢;体内维生素D含量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全身代谢降低,骨转换率下降;体内血钙含量减少,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常有骨基质矿化不良情况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1、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多发生于下肢及腰背部位。
2、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即使在没有较大的外力作用下,比如扭转身体、提拿物体、开窗等)。骨折部位多位于胸、腰椎椎体、髋部、桡骨远端及股骨上端。
3、骨质疏松症可引起脊椎后弯、胸廓畸形,致使患者肺活量和换气量减少,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4、可能会导致神经受压,比如当患者出现严重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时,就可能会产生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
5、骨质疏松症还可引起患者骨关节加速退化,继而出现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等病变。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1、合理调整生活方式
第一,要注意饮食结构和营养的均衡,确保足量钙元素的摄入;第二,保证充足的日照;第三,建议戒烟戒酒,同时尽可能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
2、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推荐1000-1200毫克);成人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IU/d(65岁以上人群,推荐600IU/d),当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建议加量至800-1200IU/d。
3、定期去医院体检
尽管骨质疏松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但在年轻人中亦有发生。
所以为了自身健康考虑,定期去医院体检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种预防手段。
特此感谢大佛药业提供的图文素材!
刘忠厚. 骨质疏松学[M]. 科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