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给零钱?不!妈妈“反转”了一下,懒孩子变“家庭劳模”

T- T+
幼儿说 ·  2019-03-11
妈妈施狠招了。

一位妈妈的成功狠招。

有一个小男孩7岁,不愿做家务,周末在家写完作业就是玩耍。妈妈想培养孩子的家务习惯,可每次妈妈要求孩子帮忙,孩子要不慢吞吞,要不就说“不做”。这么“懒惰”的孩子可不行呢,怎么办?

有一天,这位妈妈看到孩子在兴奋地数零花钱,脸上一副憧憬着用零花钱买玩具飞机的表情,妈妈突然想到了“家务”。她跟孩子说:“以后你每周都要做一项家务,不做家务要扣2元零花钱;家务做得不够好扣1元零花钱。”

春雨医生

孩子一开始抗议,后来妈妈跟他沟通了家务的意义和好处,孩子便了。一开始,小男孩很听从,可后来就有些不太认真,妈妈扣了他一块钱后,孩子很“肉疼”,从此认真做家务,后来也慢慢地养成了看到脏乱就收拾,俨然一副家庭劳模的样子,孩子也喜欢上了环境干净的感觉。

扣孩子零花钱,培养孩子家务习惯,这种方法,爸妈们是否可以借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幼儿说先对比两个问题。

“做家务,给零花钱”与“不做家务,扣零花钱”,哪个效用更好?

孩子做家务给零花钱,这个方式,幼儿说已经说过很多了。这种培养孩子家务习惯的方式,时间长了,驱动力不足,还有反效果。因为当一个家庭把家务活当成了“交易”,不仅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还带来后遗症,比如孩子哪天可能会说,“妈妈你给我5块我才洗袜子”。

扣零花钱呢?可以说是一种惩罚手段,与“做家务获零花钱”相比,“不做家务扣零花钱”会让孩子更重视。为什么?“损失”比“获得”更“伤”。心理上有个词叫“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人对损失的厌恶,情绪感受超过对获得的喜悦。

对照一下下面两个场景,你便容易明白:

场景一:某天早上,一位妈妈对孩子说,“你今天生日,将获得一个变形金刚玩具当礼物”,孩子很兴奋。妈妈接着说,你要把地板上的绘本收拾整齐放书架上,否则你将不能获得这个变形金刚玩具。孩子有些不满,可是“损失”的担忧,驱动他一下子就把绘本收拾好了。

场景二:某天早上,一位妈妈对孩子说,“你如果把地板上的绘本收拾整齐,将能获得一个变形金刚玩具作生日礼物”,孩子很高兴,但收拾了一半,就跑去玩了,被妈妈提醒了之后,孩子跟妈妈说:“妈妈我收拾好之后,能要恐龙玩具当礼物吗?”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场景,孩子知道玩具已经属于他的了,因为“如果不收拾就失去玩具”的约定,会驱使孩子带着强烈的动力去做,以避免面临的损失;第二个场景,对孩子来说,玩具还不属于他的,并且能不能得到玩具还是个未知数,所以驱动力弱了很多。

所以,从心理角度分析,“不做家务,扣零花钱”比“做家务,给零花钱”,效力更猛一些。

扣零花钱的做法,对孩子会不会太“残忍”?

曾经有一位爸爸问我,扣孩子零花钱驱使孩子做家务,虽然有效果,可是这种方式就像冷酷主管,会不会太无情了?

爸妈们可以把这种做法,类同为“不能在商场偷东西,否则会被罚款”的公共规则,这种适度的惩罚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珍爱零花钱的孩子面前,当爸妈用扣零花钱的方式让孩子做家务,虽然有较好的驱动效果,但不能过于频繁和苛刻;当孩子有进步时,父母还要及时表扬和认可孩子的努力。

春雨医生

为了让这种“惩罚”更柔性,爸妈们可以预先把这种约定告诉孩子,比如“妈妈希望你每周做一件家务,不做会被扣零花钱”,当孩子同意这个约定再适度执行。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也能减少被扣时孩子难受的感觉。有些孩子还可能有“我没做好,理应如此”的想法,帮助孩子修正不足,做得更好。

爸妈们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及时称赞孩子努力劳动,爸妈们自己也经常有收拾房子的良好习惯,给孩子带来好榜样;引导孩子享受家务后的整洁和干净的喜悦,帮助孩子喜欢上干净的感觉……

当孩子养成做家务、爱整洁的习惯后,孩子看到环境脏乱会难受,还主动收拾,那么孩子的做家务习惯就走上了良性轨道。

想起了赶奶牛女工的故事

我曾经给孩子们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买回家一头奶牛,当他想牵奶牛出门散步时,奶牛立着一动也不动,无论他怎么狠命拉,奶牛纹丝不动。他请来了奶牛女工,熟悉奶牛的女工把手指放进奶牛嘴里吮吸,她一边让奶牛吮吸,一边慢慢地往门口走。就这样,不愿出门的奶牛就被顺利地“牵”出门了。

懂孩子,才能把孩子一步步牵到教养的“目的地”,帮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有时也需要这点技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雨医生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