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知道,根本没有一种病叫做宫颈糜烂,这是医学教育的集体失误。
在2008年之前,宫颈糜烂一直是作为一个标准的疾病存在,甚至谈到它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因为中国的医生都是被这么教的,他们有一本医学生的统编教材叫《妇产科学》,就把宫颈生理期出现的宫颈的柱状上皮外翻当作是一种病理现象,进而加以诊断。
还有所谓的宫颈糜烂分度诊断,称之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认为糜烂范围 的大小是判断炎症轻重程度的依据,面积小于1/3 是轻度,1/3至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
(真的是很唬人)
在2008年出版的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前言中明确表示:“要和国际接轨,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更新临床诊断治疗标准。例如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内是应该取消“宫颈糜烂”这一诊断的,距离现在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
说白了,就是医学界集体产生对人体的误解,把女性正常生理结构定义成为了一种病态。
那为什么屡纠不改呢?
普遍认为有几个原因吧。
不少医师知识更新缓慢
首先,不少医师知识更新缓慢,哪怕是在本科生教材修订这个诊断1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医师在诊断“宫颈糜烂”。
大人去搜集关于“宫颈糜烂”的资料,2015年往后,还看到不少关于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的探讨研究。
(在此也引发了大人的一个思考,到底是老医生经验丰富更好,还是年轻医生知识迭代更新快更好?大家觉得呢?)
如果哪天你妈妈跟你说被医生诊断为宫颈糜烂,记得怼回去“这个医生该补课了”。
还有一层原因是宫颈糜烂因为名字实在太形象了,贴合了宫颈图视觉上的效果,深入人心。
简单地说,女性宫颈口是柱状的,有两种细胞结构,一种比较光滑,一种颗粒粗糙。这两种结构有一个交接区,而且这个交接区不是静止的,有一个动态平衡。
因为个体差异,在青春期发育后,受雌性激素影响,每个人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导致颗粒粗糙的细胞的暴露程度不同。
暴露越多,从视觉上看,很像人其他部位的皮肤发炎溃烂的样子,所以就衍生出了这样一种“病”。
总之呢,这其实就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不管轻度、中度、重度,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治疗,也不会对生育造成影响。
某些不良医院敛财的手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作为一种某些不良医院敛财的手段实在太方便了,以至于他们并不想澄清,于是这样的信息不透明一直存在。
宫颈健康关系着每个女性的健康,影响生孩子,甚至跟女性杀手“宫颈癌”息息相关,一旦发现宫颈糜烂,女性的第一反应就是义无反顾地治疗。
现在社会上不少不良医院,用治疗宫颈糜烂作为吸引病人来妇科门诊的招牌,
健康人去查十有八九会查出宫颈糜烂,紧接着就是上药、输液,甚至 用宫颈电热圈环切、激光等治疗手段,导致治疗费动辄上千上万。
种种原因,这个存在十多年的误会依然屡纠不止,好多妈妈们对辟谣充耳不闻,总是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害怕影响自己生孩子,导致依然有人时不时被某些保健医院宰一刀。
再次申明,宫颈糜烂(确切地说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表现,不需要治疗!
了解到宫颈糜烂只是对女性生理结构的误解后,你就知道宫颈糜烂和宫颈癌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但要跟宫颈炎症区分清楚。
说到宫颈炎,如果有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的情况,这些是宫颈炎症的表现,是在宫颈上出现感染后的症状。宫颈纳囊和肥大,也是宫颈慢性炎症的结果。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是需要进行治疗的。
女性健康的真正杀手是“宫颈癌”
99.7%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HPV就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通过性传播的病原体。目前已分离出的HPV达100多型,其中至少14型可导致宫颈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全球范围内,大多数的宫颈癌中可测出高危型HPV16和18亚型,其中HPV16亚型诱发癌变的潜力最大。
现在宫颈癌疫苗已经可以接种,对没有性经验的/没有感染过的宝宝们更为有效。
至于宫颈癌疫苗的“价”就是能预防的病毒的种类数,二价就是两种,四价就是四种,九价就是九种。价格在2000-4000左右,价数越多,价格越贵;
适龄且有经济能力承担的宝宝都可以去预约接种啊,毕竟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杀手,爱自己要防患于未然。
此外,有条件的话记得要定期做切片检查。
医生建议 21岁以后有性生活的女性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宫颈刮片的检查,在30岁以后,可以联合HPV进行检查,如果连续3次HPV和宫颈刮片检查都阴性,可以间隔时间延长到3年一次检查,到65岁以后可以停止筛查。
(不要讳疾忌医)
保养先养脑,才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讲完宫颈糜烂这么一个不怎么美丽的误会,你还相信“子宫多干净,脸就有多干净”这种鬼话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