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菊花”上有小突起,小小年纪就长痔疮了?

T- T+
春雨医生 ·  2019-01-17
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了解一下。

作者:顽疾归赵(儿科医师)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我家孩子刚出生一天,胎粪排出好,大便也好,怎么就得了痔疮?

很多家长见到孩子“菊花”上有突出物,就会立刻怀疑是不是痔疮。但婴幼儿甚至新生儿小小年纪就会有痔疮吗?

是不是?首先得搞明白什么是痔疮

痔疮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疾病,普遍到出现了“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痔疮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随着生活节奏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的存在,痔疮的发病率还在逐渐增高。

从痔疮的产生原因来看,其实是直肠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形成的静脉团。人体肛管有一个皮肤和黏膜分界的部位,叫做齿状线。齿状线以内是黏膜,齿状线以外是皮肤。因此,依据痔疮发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痔疮的诱发因素很多,其中便秘、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和久坐久立是主要诱因。痔疮的主要表现为便血,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

那么,婴幼儿肛门突出物是痔疮吗?

其实,儿童也是会得痔疮的。儿童痔疮有其特殊性:儿童年龄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肛管静脉发育不完善,静脉管壁薄弱,静脉瓣发育不全,长期腹泻或便秘,致腹内压增高,血流压力增大而导致静脉扩张,血流淤积形成痔。

那儿童肛周突起物都是痔疮么?

一般来说,这些肛周突起物如果导致宝宝便血、排便哭闹,那么要怀疑是痔疮;如果直肠外翻,那么应该是脱肛;如果肛周红肿热痛明显,那么很可能是肛周脓肿。

春雨医生

大多数情况下,婴幼儿的肛周突起物不痛不痒,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形态各异,大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椎体形状的皮赘、有的是舌头状、有的是鸡冠状、有的是花生形状等。

虽然它们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外观,但是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就是宝宝出生就有的,是在出生后护士给孩子查体时发现的,而且这也是让我们儿科医生会诊较多的肛门问题。孩子出生后胎粪正常排出,每天都有大便,大便无血,排便时也不哭闹。我们追问家族史可以得知,这些宝宝的家长存在肛周突起物的也较多。

  • 第二类就是宝宝出生后1-3月,孩子经常有便秘、腹泻,继而肛门周围出现了突起物。而在宝宝排便习惯改善以后,这些突起物也多数会缩小甚至消失。

  • 第三类相对非常少见,宝宝除了肛周突起物外,在身体其他部位可见见到象牙色的皮损,并且皮损中央萎缩变薄。

其实,这些不是什么痔疮、脓肿,这个是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tion)。

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这种病,并不用太担心

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以前只是被描述为皮赘,直到1996年才首先被国外学者报道并命名。至2012年共有99例外文文献对其进行了报道,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对此疾病的相关报道或者研究,说明在国内,该疾病存在认知不足或者误诊漏诊的情况。

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的形成有三种说法:

  1. 先天不足(多见):先天性中脊或残余泌尿生殖道隔膜薄弱。最新报道发现,该病变发生在便秘之后。瓦尔萨尔瓦试验显示,先天薄弱的会阴区对压力升高敏感;

  2. 后天损伤(多见):可能是由于腹泻、肛瘘和肛裂等,因擦拭而产生机械性刺激而引起;

  3. 皮肤病变(非常少见):因萎缩性硬化性苔藓(一种以全身多处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疾病)引起的炎症病变,会阴部的病变部位可以导致肛周肌纤维组织重建,最终形成肛周锥状突起。

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有明显的性别特点,女性宝宝明显要多于男性。

春雨医生

根据外文文献报道,99例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的宝宝中,有98例是女性,而这确实也与笔者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并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肛周锥状突起女宝宝多见的原因是女宝宝会阴部的锥状突起更容易被注意到以及女性宝宝泌尿生殖道隔膜更薄弱有关。

关于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的治疗,对于出生就存在的宝宝,这个锥状突起可能会一直存在,不容易消失,但也不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由于生后便秘腹泻导致的,经过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注意给宝宝擦屁股的时候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几周内锥状突起就会自行消失。对于因萎缩性硬化性苔藓导致肛周锥状突起的宝宝,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在皮损处局部应用激素软膏了。

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Svaparotti.it is not just a skin tag: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J]Journal of Pediatrics.2017 02 ;181:321-321.e1

Lamberti.infantile perianl pyramidal protrustion:a case report with dermoscopy and ultrasound findings.[J]Dermatol Pract Concept.2015 Apr ;5(2):125-8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