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妈妈说了这样的经历:一天,妈妈带女儿到玩具展买玩具,途中发生意外,人太多,她的女儿不知被人挤到哪里去了……心急如焚地找了很久,才通过工作人员的广播,找到了女儿。当母女俩碰面时,小女孩明显被吓坏了,浑身颤抖……回家后,小女孩不敢洗澡、不敢睡觉,更不敢出门,紧紧地跟着妈妈。
这位妈妈问:“孩子被吓坏了怎么办?无论妈妈怎么保证‘以后一定不放手’都没用……”
我想起了几年以前的一个经历。
当年,儿子4岁,我带他到公园划船。当我们划了一圈后回程,我先下船,正想牵着他下船,没想到电动船突然自发启动,自动开启带着儿子离开了岸边,并慢慢地驶向了湖中央。当时只有儿子一个人在船上,他没有哭,但是我看见他双手紧紧拽着船身,小小身子也绷得紧紧的。
我努力克制自己:大人不害怕,孩子才不会害怕。
我大声叮嘱他扶好,当救生员跳入湖中,把船拉回岸边后,我故意大声欢呼:“哇,瓜瓜很勇敢!你刚刚挑战成功了‘勇敢游戏’,你是今天唯一的小勇士!”我朝疑惑不解的救生员挤着眼睛。
虽然有些困惑,也有些惊讶,可瓜瓜听到我的话后,脸上的恐惧慢慢地消失。
换一个角度进行“暗示”,帮助孩子不害怕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了一个类似这样的实验:比如他们召集了一群孩子走一道铁索桥。有一半孩子临出发前,被赞扬为“勇敢的孩子”,另一半孩子却没有这样的赞扬。当他们来到铁索桥前,曾经被赞扬“勇敢”的孩子大部分都穿过了铁索桥,而那些没有被赞扬的孩子,几乎有一半不敢穿过。这便是积极暗示带来的力量。
当孩子沉浸在恐惧中,父母尝试换一个巧妙的角度进行“暗示”,改变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脱离负面情绪的控制。幼儿说称之为安抚步骤一。
因为意外,孩子被吓坏了,已经表现出不良行为,怎么办?
孩子们在成长中,难免会经历一些意外和让他们害怕的事情:
比如孩子因为吞了果冻,经历短暂噎堵而害怕;
比如孩子与别人抢玩具,经历不小心摔下楼梯而害怕;
比如孩子经历不小心被大人锁家里而害怕;
比如孩子因为不小心看了恐怖情节的电视节目而害怕;
比如孩子因为突然散架的椅子摔地上而害怕;
比如孩子一个人进了升降电梯……
很多孩子遭遇意外惊吓后会害怕,心神不宁、紧张、做噩梦、安全感缺失是常见的表现,部分孩子由于经历过于严重的意外而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并且影响了正常的活动和生活,这种严重的表现,可以归类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了。
大部分情况下,年幼孩子极少会得“创伤后应激障碍”。面对孩子日常的惊吓,帮助孩子“成功地走一次”,是个不错的心理平复的做法。
如何帮助孩子“成功地走一次”?
一般来说,孩子经历意外后受到惊吓,会抗拒回到意外发生的地点、会抗拒相似的情景、会拒绝相似的行为、会拒绝接触相关的东西,他们看似把恐惧关在门外,事实上他们正遭受恐惧的侵袭。
当孩子能把心灵的那扇门打开,让恐惧感进来,细细地观摩和接触,当孩子真正尝试直面恐惧时,恐惧感反而会降低。所以适当地带孩子“成功地走一次”,能抹除曾经的阴影,帮助孩子成长。
就像一个小婴儿学走路时被小石头绊倒了,妈妈鼓励小婴儿重新走一次,小婴儿便会越走越有自信。
经历了划船事故后,我又一次带孩子去同一个地点划船。那一次毫无意外,他下船后感觉很心安:“妈妈,我下次如果一个人在船里,我可以等救生员,静静地待在船里很安全。”
意外有时是成长的机会,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幼儿说称之为安抚步骤二。
孩子从小的安全教育不可少
虽然意外有时是成长的机会,但不是所有意外都是成长的机会,有时是不可挽回的悲剧。比如孩子永远走失,比如孩子被热水烫伤脸部而毁容……这样的孩子和家庭,不仅心理创伤大,阴影也难以抹除。所以预防事故是关键:
比如不让年幼的孩子吃果冻、花生;
比如不让孩子们在楼梯口玩玩具;
比如大人出门丢垃圾时要留意风会不会把门关上;
比如孩子看电视时限制节目;
比如不让幼小的孩子一个人进电梯;
比如大人上街要牵好孩子的手,以防走丢……
难怪有人说,育儿是一项比“铁人三项”还要艰巨的任务,父母不仅要当好父母,有时还需要当“医生”、当“警察”……甚至是“巫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