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阳(中科院神经生物学博士生)
在现代人类社会,配偶联结关系主要是一夫一妻制,而在自然界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大约3%-5%的动物是一夫一妻制,大部分是多偶制。
那么抛开社会学意义,一夫一妻制有什么进化意义呢?而人类又是靠什么来维持一夫一妻制的呢?
一夫一妻有什么进化意义?
1.提高后代存活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家Opie研究发现,一个雄性与一个雌性配对并共同抚育后代,有利于降低杀婴风险,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多偶制动物中存在杀婴行为,雄性会杀死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婴儿,从而提高自己与雌性繁殖后代的机会。所以他们认为杀婴行为是灵长类动物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内在驱动力[1]。
2. 雄性保护雌性的结果
但来自另外一个研究团队的科学家认为,单一配偶的原因是雄性守护雌性的结果,当雌性分布广泛的时候,最经济的策略便是认定一个雌性,保护该雌性,并确保自己成为该雌性所有后代的唯一父亲,使自己的基因能够流动下去[2]。
一夫一妻制确实能够使后代得到更好的照护,提高生存竞争力。
但是对于提高生存竞争力,多偶制有另一种看法
在多偶制动物中,从雄性的角度来看,跟更多的雌性交配,即可产生更多的后代,可以让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的机率变大,从雌性的角度,与多个雄性交配,可以选择有更好生存能力、更强、更优秀的基因,并传至后代,提高后代的竞争力。
一夫一妻制是靠什么来维系的?
我们都说陷入一段爱情是因为多巴胺的作用,那么维持一段感情,除了财产、法律、义务,还依靠什么呢?
在1989年,Fisher 等人提出爱情三阶段理论,认为爱情分为性欲、吸引、和依恋三个阶段。性欲主要被性激素驱动,吸引主要被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物质所驱动,依恋则是被催产素和加压素所驱动的[3]。
而依恋阶段便是对爱情保持忠贞的时候。在很多关于山间田鼠和草原田鼠中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催产素在对配偶保持忠诚,建立一夫一妻制中起到了绝对的关键作用。[4,5,6,7]
男女都可以分泌该激素,除了在孕妇中会分泌,在热恋蜜月中的人们的大脑里也会大量分泌,当一个人的催产素水平升高时,即便是对完全陌生的人也会变得更加慷慨,更有爱心。[4]
催产素使配偶在自己眼里更有魅力
催产素主要作用于脑部奖赏强化系统,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动物感到快乐,催产素把动物的性交配与某个特定的异性个体关联起来,进而可以保持情侣之间的亲密性,增强配偶单一性。
在人类为对象的实验中发现,催产素使配偶在对象眼里更具有吸引力,相对于配偶更难注意到其他异性。研究人员对处于恋情中的异性恋男性展示了他们的女性配偶的照片,另外还有其他女性的照片作为对照。
通过鼻喷入法给于被试一定量的催产素,一段时间后再使用安慰剂作自身对照,在这两个阶段,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来检测脑部活动。
结果发现当男性接受催产素后,看到配偶照片时,他们大脑中的奖赏系统非常活跃,他们认为其女性配偶比其他女性更加有吸引力。而接受安慰剂后并没有这一效果。
在另外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想知道催产素是否仅在男性被试看到其配偶时增强脑部奖赏系统的活动,还是看到其他女性照片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效应。
实验发现,只有在看到自己爱人时,催产素才能特异性地激活大脑奖赏系统,而如果是其他女性,催产素并不能大规模激活大脑奖赏系统[9]。
所以催产素可以使配偶在自己眼里更具吸引力,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如此,催产素能使人类对爱情更加忠诚。
虽然人类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不仅仅受到生物学上的因素影响,还有其他非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地域文化,法律政策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催产素对爱情的维系和规范配偶联结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催产素除了能让爱情保持不褪色外,还能促进其他亲社会行为,比如说能让动物“母性大发”,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宠物狗与主人凝视也会促使双方催产素的分泌,这被认为有利于促进动物的驯化和互动交流[10]。
正因为此,所以催产素被潜在认为能够部分治疗和减缓孤独症,自闭症以及各种社交恐惧症等疾病,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11]。
爱情除了由多巴胺起始,还需要催产素来维系,如果你只是分泌让人多情的多巴胺而拒绝催产素,就会导致见一个爱一个。正所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奥秘或许就藏在催产素里面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Opie C, Atkinson QD, Dunbar RIM, & Shultz S. Male infanticide leads to social monogamy in prim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110(33):13328-13332.
[2] D. Lukas.T.H. Clutton-Brock.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Monogamy in Mammals. Science, 2013, 341:526-530.
[3] Fisher H E. The drive to love: The neural mechanism for mate selection. In: Sternberg R J, Weis K, eds. 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 Winslow J.T., Hastings N., Carter C.S., Harbaugh C.R. & Insel T.R. (1993). A role for central vasopressin in pair bonding in monogamous prairie voles. Nature, 365: 545-548.
[5] Young L.J. & Wang Z. (2004). The neurobiology of pair bonding. Nature Neuroscience, 7 (10) 1048-1054.
[6] McGraw L.A. & Young L.J. (2010). The prairie vole: an emerging model organism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brain.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33 (2) 103-109.
[7] Insel TR1, Winslow JT, Wang Z, Young LJ. Oxytocin, vasopressin, and the neuroendocrine basis of pair bond formation. Adv Exp Med Biol, 1998, 449:215-24.
[8] Carson D S, Guastella A J, Taylor E R, and Iain S McGregor. A brief history of oxytocin and its role in modulating psychostimulant effects. J Psychopharmacol, 2013, 27(3): 231-247.
[9] D. Scheele, A. Wille, K. M. Kendrick, B. Stoffel-Wagner, B. Becker, O. Gunturkun, W. Maier, R. Hurlemann. Oxytocin enhances brain reward system responses in men viewing the face of their female partn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50):20308-13.
[10] Miho Nagasawa, Shouhei Mitsui, Shiori En, Nobuyo Ohtani, Mitsuaki Ohta, Yasuo Sakuma, Tatsushi Onaka, Kazutaka Mogi, Takefumi Kikusui.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Science, 2015, 348:333-336.
[11] Larry J. Young and Catherine E. Barrett. Can oxytocin treat autism? Science, 2015, 347:825-826.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