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瑜
心理咨询师 春雨心理咨询专家团
为什么我们会对“未竟之事”念念不忘?说到未完成的事情,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上有名的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effect)。这是一种记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极易忘却,但对那些中途被打断的、未竟的事情印象深刻。那我们来试试吧!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请你这时候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你之所以想把这个圆画完整,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也正是因为这股驱动力,我们才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但在这期间,我们也需要注意蔡加尼克效应会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当我们出现这两种情况之一时,就该调整调整我们的驱动力了。回到我们刚开始的问题,我们会对“未竟之事”念念不忘,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调整呢?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总是希望能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因为与混乱丶与不确定相比,任何明确的答案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认知上的舒适。”如果很幸运的,你清楚这个事情是什么,且这件事是还来得及完成的,那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去完成它。但如果不是呢?那要怎么办?首先,你需要直面这件事情,并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这件事本身就注定无法再被完成。也许在这过程中你会悲伤,会哭泣,但没有关系,这个过程也是对事件的完结和道别。在这之后,你也会慢慢的把这件事情遗忘在记忆的长河中。人类学家HelenFisher的研究发现,对于想要的东西,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大脑就会分泌越多的多巴胺,让我们更觉那样东西充满诱惑。也就是说,如果那件没完成的事,事实上能带给你的幸福感只有十分,但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你的大脑会欺骗你说,你错过的是一百分。这也解释了很多在时过境迁后终于得偿所愿的人,会产生出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完成”本身并不能带来快乐,它带来的是放下和遗忘。但即便客观上无法完成,我们仍有放下和遗忘的权利——只要你下定决心选择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