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是一种要训练的能力

2021-08-02 673人读
已通过实名认证
执业资质已审核通过
庞继松 精神心理科 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好评 5.0
接诊量 2万
同行认可 100
2023好医生
可开处方
从业17年
回复快
高性价比
服务态度好
温暖贴心
专业有效
耐心细致
天津市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色人等这样宽慰他人:要忘记……,要活在当下。

说话者可能并不知道"活在当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并非是一句简单的语言,也并不是那些通过动动脑子思考一下就能搞定的"道理", 活在当下,其实是一种即时、有意识的行动,这种行动背后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出生就具备,但却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丢弃的。

实际上,对当代人来说,这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能力之一。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家 Timothy Wilson 与他的团队曾用实验方式验证了这一点。他们招募了409名健康的学生,要求他们放下手机或任何能让他们分心的物品,然后在一间空荡荡的房间里独处 15 分钟。事后,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独处过程感觉很糟。之后,他们又让被试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独处15分钟,结果,1/3的学生依然因为糟糕的感受而作弊——他们会因为无聊而偷看手机、电视等。

再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做了第三次实验,他们先让被试在实验室里遭受一次痛苦的电击,当然大家都不喜欢这种体验,7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再试一次,甚至有人愿意付出一笔钱以确保自己不再被电击。

最后,研究人员将他们带到一个实验室,手上接上电击器,桌上放置一个按钮,再次让他们尝试独处15分钟。研究人员告诉被试:如果你按这个按钮,会遭遇与刚才相同的电击,但无论被试按或不按,都不会缩短在屋里与独处的时间。结果,25%的女性和66%的男性,至少按了一次;一个男性甚至在15分钟内按了190次!

我们的注意力,会本能的远离无聊追逐乐趣。所以,当我们无法发现并享受安处当下的乐趣时,注意力会带着我们东奔西跑,一切心理痛苦,都源于这种注意力的转移。

不仅是困境中的来访者,身心健康的被试,或是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摆脱这种注意力转移的天性。

即便是作为心理师的我,虽然长期练习活在当下,却依然难逃这一生命本能。

我用一段半年前的故事呈现这一过程。

顶着凛冽的寒风,我冲向地铁站。当时,离来访者预约好的时间已经不足一小时了,经验告诉我,我可能会迟到几分钟。所以我一路上几乎脚不沾地,同时心中一遍遍的自责:怎么不早几分钟出门?怎么又卡着最后的时间才开始行动?

气喘吁吁地进入地铁,电子屏上显示下一趟列车两分钟后进站,我稍感欣慰:还好是跑过来的,否则下一趟列车就得八分钟,那就更完了。

进入地铁,我打开手中携带的书,在地铁上阅读是我每天最主要的学习时间。时间很快,当我下一次再看手机时,离预约时间还有20分钟左右。"还好,马上就到站了,这次又没迟到。"我暗暗夸赞自己。随手我点开了微信,发现有三条预约者父亲发来的信息。瞬间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我,因为之前他从未在见面前给我信息。果不其然,孩子临时改了主意,希望我重新更换时间。

我有些沮丧,真是白着急了一场。但念头一转,我又感到有些庆幸:还好我不是到现场后才看到信息,否则我受到的影响会更大。这种念头的变动,迅速改变了我的感受,于是我迅速回复"没问题,那我们之后再约。只是,如果要调整预约,下次请提前一天告诉我。"

来访者的父亲很客气,他再三道歉,跟我说本次的练习费用可以照扣。但看到这条信息,我瞬间体验到一种被冒犯的强烈感觉:我不是因为钱才要求提前告诉我的!实际上,我真的很生气,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我的脑子一直在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都在告诉我该如何回复这位父亲,让他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

这种气恼,让我的行动暂停了几分钟。直到我突然发觉:不对啊,我怎么一直在各种的胡思乱想,在经历各种的苦恼,而完全没有看书,即便我的眼睛一直盯在书上?

一瞬间的觉察,让我发现自己此刻生命的事实:我没有安于对方语言所呈现的当下(他在表达歉意),所以我的注意力开始进入思维世界,开始讲述特定的故事,于是我感到被冒犯;之后,我没有能力关注思维解读到"被冒犯"后诱发的内在的沮丧、愤怒等鲜活体验,注意力依然聚焦于思维故事,并尝试寻找所谓摆脱痛苦的有效方案,结果这种思维的努力,一方面让我更加痛苦,另一方面也让我丧失了有效行动的能力:继续看书。

一旦我看到了这一点,我迅速走出了生命被动反应的状态: 我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用嘴慢慢吐出,同时我倾听着口中气流呼出的声音,倾听着腹部自然收缩的运动,然后我再次慢慢吸入一口气,感受着腹部鼓起的动作,感受着鼻腔气流进入的声音,然后我再次慢慢呼出一口气,倾听着气息和腹部的变化,再慢慢深吸一口气,然后睁开眼睛,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再次落到了手中,我打开书,继续几分钟前被中断的阅读。

在我给学员们授课,或给来访者做一对一咨询时,很多人会问我:老师,我学会了你这套东西,是不是就永远都不会被困扰了?

我的答案通常会让每个人失望:生命中的挑战,每时每刻都可能存在,就像我也会遭遇挑战一样。 所以,终结心理困境这件事,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状态。当我们在生活中真的清晰的看到了这一事实,我们会本能的远离无益的幻想,而开始自然的关注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当挑战出现时,我是否有能力觉察它并能有效的处理它?

就像我上面故事所讲述的,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我一次次陷入到自己的思维故事中并经历一次次感受的波动,比如"我要迟到了,为什么不早点儿出发"的自责,比如"不错,这次有没有迟到"的自夸,比如"我不是为了钱,这样说是在侮辱我"的愤怒与自傲……

每一次,当我的注意力无法聚焦于此刻的现实而进入思维世界时,我的感受就会因此而快速波动。不过,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但我与很多来访者不同的是, 当我经历感受痛苦时,我觉察到痛苦的速度会更快,处理的过程也更快,也因此恢复生活能力、行动能力的时间会更短。

对任何一个受够了痛苦折磨的人来说,只要自己愿意,这都是可以练习,并逐渐做到的。虽然活在现实中很难,但只要我们能更清晰的观察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脱离了现实世界,那么,它自然会回归现实,回归每一刻鲜活的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要求我们的心灵有着强大的灵活性, 面对变化不止的客观世界,迅速重建我们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与事件以及万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而这种能力的养成,要在生活实践中反复的练习与使用。
8
在线问公立医院医生
问诊介绍
快速问诊
评论
微信关注医生
头像
庞继松 精神心理科 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好评 5.0
接诊量 2万
同行认可 100
2023好医生
可开处方
从业17年
回复快
高性价比
服务态度好
温暖贴心
专业有效
耐心细致
天津市
二维码
截图或保存上方二维码图片至手机相册 > 打开微信扫一扫 > 点击右上角“相册” > 选择本图片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