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绍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是由马拉色菌所致的毛囊炎,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基本损害为绿豆大小红色圆顶、半球形毛囊性丘疹,部分皮损中央可有毛囊性小脓疱,密集或散在分布
展开全部
症状
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问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展开全部
检查
1.真菌镜检
采用乳酸酚苯胺蓝染色法,镜下可见厚壁透亮,细胞质周围为较深蓝色,中央为较淡的圆形孢子或芽生孢子。
2.真菌培养
由于马拉色菌大部分菌种具有嗜脂性,在含油的培养基中有乳酪状菌落生长。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角化增厚,毛囊上部及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还可见毛囊扩张和毛囊角栓。毛囊壁变薄、破裂。高碘酸一希夫(pas)染色,扩大的毛囊腔内大量聚集成群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芽生孢子。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
须与寻常痤疮、细菌性毛囊炎、毛囊虫性毛囊炎、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痤疮样药疹等鉴别。
展开全部
诊断和鉴别
根据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等典型皮损表现,结合皮肤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真菌学检查阳性结果,通常不难诊断。
典型皮损、镜下查见孢子、含油培养基上长出酵母样菌落可确诊,必要时可做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痤疮
痤疮多在青春发育期发病。发病初期常表现为非炎性的白头或黑头粉刺,毛囊性半圆形丘疹,中央可见凹陷或黑色角质栓。白头粉刺易进展为炎性丘疹或脓肿,严重者会形成深在囊肿或结节,有些患者会出现增生性瘢痕。通过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细菌性毛囊炎
通常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早期为红色丘疹,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周围有红晕,继而可干燥结痂。通过病原学可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真菌学检查阴性。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皮质分泌旺盛部位,皮损表现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顶端常有脓疱,病情严重时可伴有轻微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通过真菌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皮肤念珠菌病
因自然存在于人体的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致病菌入侵皮肤所致,可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疹样皮损,根据真菌学检查易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
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50%丙二醇、咪唑类及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5%~10%硫磺软膏等。
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揉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或2%酮康唑洗剂,保留15~20分钟后再清洗。通常需用药4~6周。
对皮损多、严重而单独外用疗效不好的马拉色菌毛囊炎者可内服伊曲康唑,0.2~0.4g/日,连服1~2周,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低剂量(0.2g),每周用硫化硒或2%酮康唑洗剂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日联苯苄唑霜以防复发。
展开全部
护理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生活中、及皮肤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经过积极、综合的治疗是可以完全治愈的。所以,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注意放松心态。
展开全部
饮食宜忌
生活中注意均衡膳食,以清淡流食为主。禁忌油煎、油炸、高糖分、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做到戒烟戒酒。
展开全部
预防
1.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规律休息,不要熬夜。适当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衣、勤冲澡等。
2.生活中注意均衡膳食,以清淡流食为主。禁忌油煎、油炸、高糖分、辛辣刺激性食物。
3.日常生活尽量做到戒烟戒酒。
展开全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检查和治疗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