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绍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为:斑块增大致颈动脉管径狭窄引起颅内低灌注及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导致颅内动脉栓塞。临床上,通过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形态学测定,来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判断其危害性。
展开全部
症状
根据是否产生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同颈动脉狭窄):
1.有症状性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发作过后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2)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
2.无症状性
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展开全部
检查
1.多普勒超声
目前首选的无创性颈动脉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病变的筛查及随访。不仅可以显示斑块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狭窄部位和严重程度,还能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并可对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正常imt应小于1.0mm,imt在1.0~1.2mm间为内膜增厚,大于1.2mm为斑块形成。超声下根据形态和回声特点,斑块可分为
①低回声脂质性软斑;
②中等回声富含胶原组织的纤维性扁平斑块;
③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
④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混合型斑块。其中,软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另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显示颅内外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是否有侧支循环开放等,经常与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术后评估。
3.ct血管造影(cta)
cta对颈动脉狭窄的判断准确性高于多普勒超声,但对斑块的形态学显示欠佳,目前广泛应用于狭窄的诊断,可作为术前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4.核磁血管造影(mra)
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形态和结构,并重建颅内动脉影像,对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判断敏感性高,但价格相对较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金属假牙、起搏器或金属假体等)者禁行此检查。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详细评价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侧支形成情况,但因属有创操作、价格昂贵、风险较高,临床上很少单纯用于检查。
展开全部
诊断和鉴别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
一般治疗
1、合理饮食
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超重或肥胖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减少胆固醇摄入,并限制酒及含糖食物的摄人。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2、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体力活动量应根据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3 、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烈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4、戒烟限酒
提倡不吸烟,避免二手烟,可饮少量酒。
5、控制易患因素
糖尿病患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高血压患者应给予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血胆固醇增高者应控制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药物
血脂异常的病人,应首选降低TC和LDL-C为主的他汀类调脂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其他还包括贝特类(如非诺贝特)、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等。
2、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发展,用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最常用的口服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吲噪布芬和西洛他唑;静脉药物包括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埃替非巴肽等药物。
3、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
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阿替普酶等。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
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CEA)、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和光化学颈动脉成形术等治疗。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目前有确定的手术指征,被认为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推荐治疗方式。
展开全部
护理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保证充分睡眠。
2、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体力活动量应根据个体的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来衡量,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荷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天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
3、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
4、肥胖者要注意控制体重。
展开全部
饮食宜忌
1、膳食总热量不宜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超重或肥胖。
2、超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减少每天饮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天不超过300mg)膳食,并限制蔗糖及含糖食物摄入。
3、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正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如血TC、TG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
4、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子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
6、忌食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油条、炸糕,油炸方便面、全脂乳、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脂等。
7、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鱼子、脑、肝、松花蛋等。
8、忌食含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如冰淇淋,甜点心。
9、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芥末,高度酒、浓茶、咖啡等也应忌用。
10、合并有高血压或心衰者,还应同时限制盐的摄入。
展开全部
预防
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预防,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合理饮食,限制盐、脂肪摄入量;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展开全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检查和治疗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