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绍
附睾囊肿(epididymal cyst)又称精液囊肿(spermatocele),好发年龄为20~40岁。其发病原因可能系输精管阻塞而导致精液积聚。附睾囊肿发生的常见部位是附睾头部,而体部及尾部很少发生,它起源于睾丸网输出小管的上皮细胞,直径常数毫米至数厘米,可为单一囊腔或分隔多腔,但以单发多见。囊液内常含有精子。
展开全部
症状
以精液囊肿为多见,罕见有破渍、出血引起急性阴囊病变者。
附睾头囊肿病情发展缓慢,患者大多无明显不适,常因体检或自我查体时发现阴囊肿大而就诊;部分患者可存在阴囊坠胀感、阴囊局部疼痛。
展开全部
检查
通过触诊、透光试验及超声可确诊。
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对附睾头部的肿物性质、大小进行初步判断,还能够与其他阴囊包块加以区分。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评估患者有无啰音、心脏杂音、肾区叩痛等心肺腹受累。
3、医生通过阴囊透光试验,可以初步判断阴囊内肿物的性质,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该项检查对于阴囊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可以清晰显示附睾头囊肿的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具有实时、动态、准确、无创、可重复等优点,是本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全部
诊断和鉴别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阴囊内坠胀感、阴囊内肿物、阴囊内疼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睾丸囊肿
附睾头囊肿主要需要与睾丸囊肿进行鉴别,临床上对于囊肿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两者的定位,医生一般借助高频超声能够较为准确的辨认无回声区与睾丸鞘膜脏层及附睾的关系,以资鉴别。
2、附睾结核
附睾结核多位于附睾尾部,表现为无痛性硬结,边缘不规则,一旦继发感染则迅速增大、红肿热痛,伴明显触痛,晚期结核可波及整个附睾及睾丸,附睾超声显示边缘不规则的低回声或回声不均匀的肿物,钙化时则有强回声,累及睾丸时可见睾丸破坏性改变,一般不难区分。
展开全部
治疗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较重或囊肿体积较大且已婚有子女者可行手术摘除。手术有可能破坏附睾管而影响生育,故对未婚患者宜慎重。
硬化治疗
随着治疗微创化的趋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硬化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穿刺后抽出囊液并注入硬化剂,破坏囊肿黏膜表层,使囊肿的分泌细胞失去活性功能,可致囊壁萎缩粘连而达到临床治愈。常用的硬化剂有高渗葡萄糖、无水酒精、甲基泼尼松龙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附睾头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虽然手术效果确切,可有效避免囊肿过度发展,但可能出现感染、阴囊血肿、睾丸损伤等术后并发症。
放射治疗
对于不再需要生育的中老年患者,也可采取小剂量放射治疗以促进囊肿萎缩,但放射治疗不适用于年轻未育的患者。
展开全部
护理
1、术后应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如有明显渗血渗液,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2、术后应注意保护伤口,避免牵拉或抓挠,避免继发感染。
展开全部
饮食宜忌
附睾头囊肿患者一般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保持三餐规律,科学合理营养搭配即可。
展开全部
预防
附睾头囊肿大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母亲在妊娠期间避免使用己烯雌酚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展开全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检查和治疗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