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绍
脑癌是指生长在颅腔的新生物,又称恶性脑肿瘤,可起源于脑、脑膜、神经、血管及脑附件,或由身体的其他组织或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侵入颅内而形成。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癌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癌。恶性脑瘤生长较快,无包膜,界限不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分化不良。
展开全部
高发群体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最多见
展开全部
传染
无传染性
展开全部
症状
1、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由bailey与cushing于1925年首先报道,是好发于儿童的颅内恶性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之一。有人认为其发生是由于原始髓样上皮未继续分化的结果。这种起源于胚胎残余细胞的肿瘤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生长在第四脑室顶之上的小脑蚓部。
2、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由外胚叶形成的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细胞发展起来的一种常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为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在鞍区肿瘤中占第二位。好发于儿童,成年人较少见,好发于鞍上,占整个颅内肿瘤的5~7%,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2~13%,其主要临床特点有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神经和精神症状,CT扫描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肿瘤。
3、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男多于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疾病描述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胶质瘤中占18.2%,男多于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约75%位于幕下,幕上仅占25%.肿瘤大多位于脑室内,少数瘤主体在脑组织内。
4、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形成的肿瘤,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占胶质瘤21.2%~51.6%,男性多于女性。星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最少。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5、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属who Ⅳ级。肿瘤位于皮质下,成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发生部位以额叶最多见,其他依次为颞叶、顶叶,少数可见于枕叶/丘脑和基底节等。
6、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多系统损害。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定位分为神经纤维瘤病i型(nfi)和Ⅱ型(nfⅡ).主要特征为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周围神经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外显率高,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2.患病率为3/10万;nfⅡ又称中枢神经纤维瘤或双侧听神经瘤病,基因位于染色体22q.
7、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
展开全部
诊断和鉴别
诊断
脑癌的诊断,以往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体征、神经系统检查、X线头颅摄片的阳性结果,目前采用头颅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其检出率在90%以上,可高达99.7%,有助于本病的早期发现。诊断脑瘤必须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才能综合判断,决定有效的治疗措施。
鉴别诊断
脑癌常需与颅内炎症如脑蛛网膜炎、化脓性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脑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高血压脑病与脑梗塞、颅内寄生虫病、肉芽肿、霉菌病、视神经乳头炎与球后视神经炎等相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
脑癌西医治疗
1、髓母细胞瘤:
对于小儿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上,现常规的做法是根据患儿的年龄,手术切除的程度及有无转移等因素将患儿分成高危和低危二组,针对不同的分组采取相应的术后治疗措施。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与术后放射治疗,部分病例可辅以化疗。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行后正中开颅,应尽可能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肿瘤,使梗阻的第四脑室恢复通畅。
(2)放疗
由于髓母细胞瘤生长迅速,细胞分裂指数较高,并且位置接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存在许多有利于放疗的条件,初发的髓母细胞瘤对放疗敏感,但为防止肿瘤的脱落种植转移,通常要做全脑脊髓的放射治疗。放疗设备由早年的深部X线变为60钴(60co)和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增大,大大改善了放疗的效果。针对髓母细胞瘤易转移的特点,放疗应包括全中枢神经系统(全脑、后颅窝和脊髓).
(3)化疗
髓母细胞瘤对化疗有效,但疗效不长久,尤其采用单一药物的化疗一般疗效不明显,故目前多采用联合用药。
2、颅咽管瘤:
(1)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为颅咽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切除肿瘤达到解除肿瘤对视神经交叉及其他神经组织的压迫,解除颅内压增高,对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则较难恢复。
手术原则上应力争做到肿瘤全切除,尤其对儿童患者,以防止复发。小的颅咽管瘤特别是鞍内型肿瘤一般采取经蝶术式,大瘤宜采取经颅术式。
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大小、形状、钙化程度、囊肿部分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容易接近脑脊液通路等因素,手术需选择不同的入路或方式,并各自有其优缺点。
(2)放射治疗
早在1937年,有人就采用放射线治疗颅咽管瘤。一般采用外照射的方法。由于大多数颅咽管瘤用手术方法不能完全切除,而其化疗又不敏感,故主张术后加用放射治疗。颅咽管瘤的术后复发率高,而再次手术的风险很大,故对复发患者也只能采用放射治疗。近年,有人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植入胶体磷[32p]酸铬、胶体钇[90y]、胶体金[198au]治疗颅咽管瘤,也取得了成功,其优点为放射损伤小。
(3)化学疗法
目前尚无特殊有效药物。
(4)其他治疗
对高颅压者应立即给予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此类患者应尽快做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
术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者,应注意补给足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免出现垂体危象。
如术后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应给予相应的治疗。手术或放射治疗引起的腺垂体功能减退一般为永久性,应予治疗。
3、室管膜瘤:
手术全切肿瘤是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案,脑室内室管膜瘤术前可先置脑室外引流以降颅内压。幕上室管膜瘤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2%,而幕下肿瘤手术死亡率为0%-13%.对于未能行肿瘤全切除的患者,术后应行放射治疗。尽管对室管膜瘤术后放疗并未有较统一的认识,但多数作者仍建议行剂量为50-55gy放射治疗。由于绝大多数为瘤床原位复发,因此对室管膜瘤不必行脑脊髓预防性照射。成人患者术后化疗无显著效果,但对复发或幼儿不宜行放疗的患者,化疗仍不失为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卡莫司汀、洛莫司汀、依托泊苷(依托泊甙)、环磷酰胺与顺铂等。3岁以下婴幼儿化疗可在术后2-4周开始,休息4周后开始下一个疗程,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从而使患者可在3岁以后接受放疗。间变性室管膜瘤手术仍是治疗的主要措施,术后放疗是必需的,放疗宜早,剂量应较大,55-60gy.另需加预防性脑脊髓放疗。化疗是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短期内控制肿瘤生长。
手术是根治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主要措施。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手术死亡率几乎为0.由于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多数可做到肿瘤全切除。对于肿瘤生长部位深在、难以做到肿瘤全切者,次全切除亦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放疗一般不常规应用。但对于肿瘤细胞核呈多形性改变的,或为混合性室管膜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患者,建议放疗。室管膜瘤的复发率较高,儿童后颅凹肿瘤的预后较差,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在术后不同的时间内复发。室管膜瘤易发生椎管内播散种植,有研究统计各年龄组室管膜瘤436例,有椎管内种植者占11%.幕下室管膜瘤椎管内种植者较幕上多见。室管膜母细胞瘤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室管膜瘤。颅内室管膜瘤的颅外转移甚为少见,仅有个案报道。关于播散种植的临床报道常常低估了这种现象发生的真实比率,因为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并没有常规做脊髓成像。对后颅凹室管膜瘤脊髓种植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表明,播散种植发生率为6%,而21个系列报道综合发生率为15%.
4、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目前多主张:尽量争取手术,术后酌情辅助放疗和/或化疗;不能手术的可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或化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可以分次照射或单次大剂量照射,达到控制星形细胞瘤目的,主要有γ-刀、x-刀等,其中γ-刀治疗更为精确。下列情况可考虑采用:
(1)对位于脑深部和(或)重要功能区(如脑干、丘脑)的小体积且边界清楚的实体性低级别胶质瘤,可单纯采用srt治疗,以降低正常脑组织的放射损伤。
(2)某些放疗敏感性差的高级别胶质瘤(如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手术后经常规普通放疗,可用srs/srt作为补充或推量治疗,有助于增加肿瘤组织的放射剂量,提高局控率。
(3)对于手术和放疗后复发且体积较小的低/高级别胶质瘤,可考虑单纯采用srs/srt治疗。
5、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以手术、放疗、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为主。
(1)手术治疗
手术应做到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扩大肿瘤切除范围既可以有效地内减压,又能减轻术后脑水肿,减低神经系统并发证的发生率。肿瘤约有1/3边界比较清楚手术可做到肉眼全切除;另2/3呈明显浸润性,与正常脑组织分不出明显界限,如果位于额叶前部、颞叶前部或枕叶者,可将肿瘤连同脑叶一并切除,使术后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样效果较好。如果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语言中枢或运动中枢),为了不加重脑功能的障碍多数仅能做部分切除,对位于脑干、基底神经节及丘脑的肿瘤可在显微镜下严格做到切除肿瘤,手术结束时可做外减压术。据统计,胶质母细胞瘤的手术死亡率不到1%,术后神经系统并发证的发生率在10%以内肿瘤复发后可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证均无增加。
(2)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
每个患者均应行术后常规放疗,也可合并应用化疗或免疫治疗近来有文献报道手术后即进行放疗,在放疗后每隔2个月化疗1次,同时予以免疫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期。
胶质母细胞瘤表现一定的放疗耐受性,对于残余的肿瘤多采用高剂量分割照射、肿瘤间质内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来实现,hfrt能将传统外放射剂量提高到70.2~72gy,而不产生放射性坏死,增强了抑制肿瘤复发的能力125i质粒的立体定向植入(间质内放疗)配合hfrt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外放疗和化疗的组合。胶质母细胞瘤对不同的化疗敏感率是40%~80%,利用大剂量多种化疗药联合冲击治疗后辅助以自体骨髓移植来减少化疗副反应也证明是可行的。小儿胶质母细胞瘤术后3年内脑脊液播散率为(26±7)%,局部复发率为69%,二者同时发生也常见,对手术后辅以脑脊髓照射和局部追加照射也是可行的。近来,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的报告也有许多,但因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价标准的不统一,效果均不十分肯定,只能作为综合治疗手段的一部分,无法代替放化疗。
6、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无法彻底治愈。听神经瘤、视神经瘤等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可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用放疗,癫痫发作者可用抗癫痫药治疗。怀孕可加速听神经瘤的生长。ketotifen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治疗30~40个月,部分病人瘙痒和局部压痛症状可缓解。
7、海绵状血管瘤: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与同位素治疗;硬化剂治疗;介入治疗;中医辨证治疗。
(1)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脑癌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护理
一 、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在正常生活、工作中忽然受伤或者由于疾病所致偏瘫等,这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常表现为抑郁、愤怒、内疚,悔恨造成的本人及家庭悲剧。病人由于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个人生活、婚姻、工作、前途等会有许多顾虑。因此家属要对她进行关心、安慰和鼓励,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前途树立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毅力配合各项康复治疗护理工作。
二 、肢体功能锻炼
出现偏瘫、卧床期间,家属协助作肢体被动功能锻炼。病情康复后鼓励作主动活动,如作站立练习。开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墙、扶拐杖等,同时指导坐站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改善下肢肌力。随着病情改善,从开始无依靠站立,逐渐过渡到步行。患侧上肢主要做各关节的主动练习,加强掌指关节活动与拇指的对指练习,以促进手功能顺利康复。
三 、语言康复练习
首先要给患者足够的自信心,要有耐性,从简单的单音、双音到句子,每进步一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在她身边回忆往事,多谈一谈开心事情,要象大人哄小孩子一样对待她们,要有爱心并有尊重的意愿,使她们愉快地生活好每一天。
四 、生活自理能力练习
肢体乏力的病人,盼望获得独立生活。家属引导病人练习各种捏握方法,进而学习使用梳子、刷子,练习自己洗脸、洗澡、用手摄取食物等,使病人获得归属和感情上满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满足感。
展开全部
饮食宜忌
适宜饮食:

调整饮食结构,摄取营养丰富全面的食物,保证每天有一定量的新鲜蔬菜,摄入全谷食物。

摄入有利于排毒和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西瓜等促使毒物排泄。

脑癌患者在使用脱水利尿剂时,应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桔子、玉米、芹菜等。

脑癌患者要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腌制品、发霉食物、烧烤烟熏类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中毒污染的农作物。

不吃生冷、坚硬的食物,要戒烟、戒酒。
展开全部
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5、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6、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7、 不要食用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苏丹红等。
展开全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检查和治疗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