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绍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及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包虫囊)所致的疾病。本病流行于世界上许多畜牧区。在高发区,患病率可达5%,细粒棘球坳的终末宿主是狗、狼、狐等,羊、鼠、马等为中间宿主。棘球蚴病临床表现高度多样性并反映了幼虫的位置和大小,绝大多数症状是因为幼虫虫体的机械压力或由于疱液流出引起异种抗体。囊包活检查到虫体可诊断。对已发病者,可外科手术摘除囊包。
展开全部
高发群体
无特定人群
展开全部
传染
有传染性粪便传播
展开全部
症状
皮下出现蚕豆甚至更大的非炎症性结节,或柔软的囊包,波动感,大小不一,无疼痛及压痛,覆盖于囊肿的皮肤色泽正常,包囊破裂,囊液被吸收,可出现皮肤红斑,荨麻疹样皮疹,瘙痒,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几年后可钙化或囊肿变性,多数感染者可能是无症状的,未被认识,只有<2%的患者被发现,皮肤和软组织出现症状。
棘球蚴病临床表现高度多样性并反映了幼虫的位置和大小,绝大多数症状是因为幼虫虫体的机械压力或由于疱液流出引起异种抗体,幼虫可能是单个或多数(至少25%),感染肝(50%~70%),肺(20%~30%)及其他部位:肾,心,骨髓,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2%),在出现症状之时,棘球蚴可能已达到相当大的量,如果其破裂溢出疱液,患者可出现寒战,荨麻疹。
展开全部
检查
1.血清试验
以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吸附最为常用,阳性率约90%左右,亦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肺囊型包虫病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率低于肝囊型包虫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80%,约5%呈假阳性反应(本病与吸虫病和囊虫病之间有交叉免疫现象).其他尚有乳胶凝集、免疫荧光试验,可视具体情况选用。
2.血象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半数病例,一般不超过10%,偶可达70%.
3.影像诊断
胸片有助于肺包虫病的定位。肝包虫病者在肝ct上显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低密度影边缘部分显示大小不等的车轮状圆形囊肿影,提示囊内存在着多个子囊。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手术前包虫囊肿的定位以及手术后的动态观察。
4.皮内试验
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2小时后始消退,约12~24小时可出现红肿和硬结(延迟反应).当患者血液内有足量抗体存在时,延迟反应常不出现。有少数患者即刻反应和延迟反应均呈阳性。在穿刺、手术或感染后即刻反应仍为阳性,但延迟反应被抑制。皮内试验阳性率在80%~90%之间,但可出现假阳性。
展开全部
诊断和鉴别
囊包活检查到虫体可诊断,可通过特征性的影像技术(如超声,ct,MRI)来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皮损。
需要鉴别的疾病有猪囊尾蚴病,并殖吸虫病,恶丝虫病等和其他软组织幼虫皮损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
(一)治疗
对已发病者,可外科手术摘除囊包,全身治疗可选用芬苯达唑(硫苯咪唑)、甲苯达唑。但早期用外科摘除法可治愈棘球蚴病,在感染晚期硫苯咪唑及甲苯达唑可能降低感染的速度,但不能治愈本病。

(二)预后
多数感染者可能是无症状的,未被认识。
展开全部
护理
1、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
2、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认真休息,合理调节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多吃些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等,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展开全部
饮食宜忌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展开全部
预防
在畜牧地区广泛进行环境卫生宣传,儿童期应有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患病动物。
展开全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检查和治疗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