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西医治疗
1.一般疗法
患者应充分休息,远离起病诱因,清淡饮食、进流食、多饮水、加强营养及疏通大便。禁食辛辣、烧烤、油腻、戒烟戒酒。对于高热及吞咽困难者,应适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保持体内水盐平衡。休息处应湿润通风。因该病具有一定传染性,故最好能隔离患者或嘱患者戴口罩。
2.抗生素治疗
为主要治疗方法。对于病情轻者可给予青霉素。如病情较重或用青霉素后不缓解,可给予对革兰阳性球菌较为敏感的第二代头孢抗生素治疗,根据轻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若以发生局部并发症如扁周脓肿,为防止脓肿扩大引起严重后果,可静脉给予第三代头孢抗生素同时合用甲硝唑或单独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3.对症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治疗。高热者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其还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消退炎症。醋酸氯已定溶液、复方硼砂溶液、1:5000呋喃西林液漱口均有一定止痛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根据情况可酌情使用。
4.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已形成扁周脓肿等局部并发症的患者,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另外,对于反复发作急性扁桃体炎或扁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两周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炎症控制后手术切除扁桃体。
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治疗
1、风邪侵袭证
【主症】风热邪毒搏结咽喉,蒸灼喉核,气血壅滞,脉络不畅,故咽喉干燥、灼热、发痒、疼痛,喉核红肿;病初起,火热不甚,故喉核表面黄白色腐物不多;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药物组成:防风、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牛蒡子、桔梗、甘草、桑白皮、玄参、浙贝母、天花粉。加减法: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泄热解毒;头痛甚加川芎、白芷、杭菊以疏风止痛;热盛加大青叶以清热解毒。临床上,若表现为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咽喉及扁桃体红肿,或扁桃体表面有分泌物粘附,多属表寒里热,治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素问病气宜保命集>)加减:药用麻黄、白芍、荆芥、防风、川芎、金银花、连翘、石膏(先煎),栀子、黄芩、桔梗、甘草、薄荷(后下),大黄(后下),蒲公英、射干,并酌情加减。若患者不有阳虚体质,证见恶寒发热,汗出不畅,疲劳,面色青晦,尿色清;咽喉肿痛,甚则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色泽暗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细,为肾阳不足,寒邪直中少阴。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痛,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加减:麻黄、制附子、细辛、桔梗、甘草、赤芍、射干。
2、肺胃热盛证
【主症】肺胃热盛,火毒上攻咽喉,则见喉核红肿,咽部疼痛剧烈,连及耳根,吞咽困难;火毒灼伤,化腐成脓,则有黄白色脓点,甚至腐脓成片;热灼津液成痰,痰火郁结,故痰涎多、颌下有臖核;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发热、口臭、腹胀;热盛伤津,则口渴引饮,痰稠而黄;热结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泻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外科发挥>)加减。药物组成:荆芥、防风、薄荷、栀子、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加减:若咳嗽痰黄稠,颌下有臖核,可加射干、瓜蒌、浙贝母以清化热痰散结;持续高热,加石膏、天竺黄以清热泻火、除痰利咽;若喉核腐脓成片,加马勃、蒲公英等以祛腐解毒。
3、阴虚邪滞证
【主症】肺肾阴虚,津不上承,咽喉失于濡养,更为虚火上扰,余邪滞留,故见咽喉干焮、微痒微痛、哽哽然不适;下午为阳中之阴,阴虚则阳盛,更助虚火上炎,故午后症状加重;虚火灼腐喉核,气血不畅,故见喉核肿大暗红或干瘪,隐窝口有黄白色腐物,喉关亦暗红肥厚;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干咳痰少而黏、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等均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药物组成:百合、玄参、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芍药、浙贝母、桔梗、甘草。加减:兼目睛干涩,脉弦等肝阴不足之证者,酌加沙参、枸杞子、川楝子。如扁桃体质硬或肿大,加川牛膝、丹参、生牡蛎、海蛤粉、路路通之类以活血通络,除痰散结。临床上,若偏于肺阴虚者,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偏于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
4、气虚邪滞证
【主症】脾气虚清阳不升,喉核失养,故咽部干痒不适;清阳不升,气机不利故有异物梗阻感、咳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脾虚湿困,则见喉核淡红或淡暗、肥大,溢脓白粘;神疲乏力、口淡不渴、痰白、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虚湿困之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甘草、茯苓、陈皮、法半夏。加减:湿邪重者加厚朴、枳壳宣畅气机,祛湿利咽;若喉核肿大不消加浙贝母、生牡蛎以化痰软坚散结。
5、痰瘀互结证
【主症】久病入络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咽喉失于气血荣养,故咽干涩不利、刺痛胀痛、喉关暗红;病程日久,余邪滞留成痰,与瘀血搏结于喉核则表现为痰粘难咯、喉核肥大质韧、表面凹凸不平;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为痰瘀阻滞脉络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方药】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黄、桔梗、玄参、甘草、枳壳、柴胡、茯苓、陈皮、法半夏。加减:如喉核暗红,质硬不消者,加昆布、莪术、丹参、水蛭、路路通、生牡蛎以活血软坚散结;如复感热邪,溢脓黄稠,加黄芩、蒲公英、车前子、皂角刺以清热化痰。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颊车、合谷、少商;
2、扁桃穴、内庭。
配穴:天柱、鱼际。扁桃穴位置:双侧下颌角前下0.5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每次选用一组,可单独应用,亦可交替轮用,据症情酌加配穴。每次选穴2~3个。第1组穴,头面部仅取患侧,四肢针双侧。少商、鱼际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行提插加捻转,强刺激泻法。第2组穴,双侧均取,扁桃穴宜快速进针,针尖指向咽部,使针感达到咽部且有酸困胀之感觉。内庭用泻法。均留针15~20分钟,小儿可不留针。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067例,总有效率在90~100%之间[1~3,15].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咽喉、扁桃体;
2、耳轮4、6耳背静脉。
配穴:少商,商阳(体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一组,二组可单独用亦可交替轮用,效不佳改配穴。
第一组,先寻得两穴的压痛点,毫针刺入,以捻转法行强刺激,留针30分钟到1小时;或者每穴注入0.1毫升注射用水或10单位青霉素(须先作皮肤过敏试验);
第二组,在耳轮4、6及耳背静脉明显处,以三棱针或毫针(小儿)刺破,挤出血2~3滴。少商、商阳亦可刺血。上法均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626例,有效率为90.1~100%[4~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合谷、翳风、足三里。
配穴:曲池、行间、照海、大椎。
(二)治法
药液:生理盐水、维生素B1(含量50毫克/毫升)、鱼腥草注射液,任选一种。主穴为主,效不佳时改配穴。每次取2~3穴(头面部取患侧,四肢可取一侧或双侧),根据穴位区肌肉丰厚情况,每穴注入0.3~1.0毫升药液。应在注射针头得气的条件下推药。每日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173例,除19例中断外,余均治愈,且多在1~3次内见效[9,10].
灯火灸
(一)取穴
主穴:角孙。
(二)治法
先将角孙穴(患侧)处的头发自然分开,暴露出皮肤。取一缠线之灯芯草,一端浸入食油内约2厘米长,点燃后迅速点烧穴位皮肤,一点即起,此时可闻得“叭”的声响,火灸部位即呈微红。火灸穴位1次即可,个别效不满意者次日再作1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316例,治愈率达90.1%[11].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二)治法
令患者取坐位,头稍向后倾,助手将其头部固定。术者右手持消毒之三棱针,左手持压舌板。患者张嘴,用压舌板按压舌体,暴露病变之扁桃体。消毒后,即快速进针,刺向扁桃体,每侧用针尖点刺2~4处(如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时,则向该处刺入),刺出血即可,让患者将血性分泌物吐出,并嗽口。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椎。
(二)治法
嘱病人正坐,略低头,暴露穴区。行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至皮下,缓缓直刺,至得气后,行捻转结合小提插1~2分钟之后,即予拔针。然后取不易传热之桔皮或大片姜片、青链霉素瓶盖,置于大椎穴上,上放一团浸有95%酒清之棉球,点燃后即扣上玻璃罐具或直接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5~20分钟,至局部出现深红色或瘀斑后,去罐。每日1~2次,连续治疗,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及急性喉炎400例,总有效率达98%.多于首次拔罐后,患者即觉咽部通畅、舒适。尤以急性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