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绍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展开全部
高发群体
无特定人群
展开全部
传染
无传染性
展开全部
症状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有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能的发热、呕吐等。其后果是可以引发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它并发症有颅外并发症如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2、分泌性中耳炎
(1)耳聋: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
(2)耳痛及耳内闷胀。
(3)耳鸣:多为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4)儿童病人可表现反应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
(5)耳镜检查:急性期鼓膜充血、内陷、光锥变形或缩短,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后鼓膜颜色改变,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若病程较长,则鼓膜多灰暗、混浊。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
3、卡他性中耳炎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由于咽鼓管黏膜因较长时间的充血、水肿,变得增厚或粘连,引起咽鼓管的功能不良,鼓室内由于长期负压,使鼓膜内陷,活动的范围变小,因此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耳聋:常因反复急性发作,听力时好时坏,渐进加重。初可为传导性,继可为混合性,早期亦可有“自声增强”现象。积液粘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耳鸣:耳鸣常使病人甚感苦恼,初可为低音调,晚期可为高音调(如蝉鸣),但无一定规律,有的患者可感觉耳内有闭塞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缓解。
4、渗出性中耳炎
(1)耳内有闭塞胀闷:凡急性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耳内阻塞胀闷,头晕。慢性者仅有阻塞感。儿童表述不清。
(2)听力下降:急性渗出性中耳炎表现上呼吸道感染在前,听力下降在后,自听有回声,头部摆动时可出现症状加重或减轻。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起病隐匿,往往说不清发病时间。儿童双耳患病时常出现对音响反应迟钝,看电视要调大音量,学习精力不集中。若一侧耳朵正常,可长时间不被家长发现。
(3)耳鸣:急性期耳内有过气水声,中后期因中耳腔内积存液体形成纤维粘连,出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耳鸣。
(4)耳痛,少数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还可出现耳内流水。
5、慢性中耳炎
(1)耳流脓:是本病的主要常见症状。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
(2)耳聋: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此种耳聋,多与病变的进展成正比,即病变较重,耳聋也加重。一般为传导性聋。
(3)除上述症外,如有眩晕、呕吐、面瘫、剧烈头痛、寒战、高热等症状出现,证明已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6、急性中耳炎
突然发生的耳痛,常伴有感冒或咳嗽。患者若是婴儿便会哭闹不止,并揉擦患耳的耳垂。发热,体温可高达39摄氏度。可能出现呕吐,或者耳道可能流软耳垢或脓液。患耳可能听觉失灵。
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1、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2、耳痛: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燥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
3、耳流脓: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
4、听力减退及耳鸣: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
5、耳聋: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此种耳聋,多与病变的进展成正比,即病变较重,耳聋也加重。一般为传导性聋。
展开全部
检查
主要包括外耳道及鼓膜的检查,以及内耳的检查两大类。
1、外耳道及鼓膜的检查分为额镜检查和内窥镜检查法。
额镜检查法是戴额镜,将耳廓向后外伤牵拉观察外耳道及鼓膜的情况,一般针对的是外耳道宽大的患者。
针对外道狭窄或有东西阻挡的患者,一般是需要借助仪器,常用的是耳内窥镜检查法。它自带光源和放大镜,借此可以仔细的观察鼓膜及耳道的细微病变。正常人的外耳道皮肤红润,无明显的红肿,疖肿,水肿,出血情况。鼓膜的话为椭圆形,灰白色半透明的凹陷的结构。可以看到光锥,骨环以及锤骨柄。
2、咽鼓管功能检查法包括观察法观察鼓膜的活动随吞咽是否运动。或者是仪器检查,咽鼓管功能测定。我们的咽鼓管,主要是维持鼓膜内外气压均衡。若咽鼓管出现问题,容易形成鼓膜内陷负压,进而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等疾病。
3、听力检查也是最重要的中耳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听力状况。包括音叉实验。根据患者的骨导、气导的情况来判断听力是否正常,判定为神经性耳聋还是传导性耳聋。仪器检测法主要根据纯音测听,可以直接确定耳朵的骨导气导,明确听力下降的程度以及类型。此外还包括耳声发射、声导抗和言语测听等检查。
4、影像学检查法可以明确的判断中耳、内耳以及颅底的细微病变。主要包括核磁检查、颞骨薄层CT检查。可以明确的看到患者的半规管\听骨链\颅底的内听道等细微病变,为手术治疗提供明确的手术范围。
总的来说就是检查主要包括听力检查、内窥镜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三方面检查就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范围大小做出准确的诊断。
展开全部
诊断和鉴别
一般根据典型症状、病史及相关的检查,医生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
鉴别诊断
1、中耳炎
是引起鼓室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和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患者可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2、粘连性中耳炎
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两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史极为相似。鼓室硬化斑块出现钙化或骨化后,在高分辨CT上可明确的诊断,而在出现钙化或骨化之前,在高分辨CT上很难区分,均表现为鼓膜正常或增厚、内陷,鼓室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和骨壁、听骨链相连。鉴别方法主要通过病理或手术证实。
3、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
展开全部
治疗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2.药物治疗

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1)用药前 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2)脓量多时 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4.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展开全部
护理
专业护理
1、如果孩子的耳朵有出脓的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然后再滴药。孩子滴药后要侧卧,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2、在给孩子滴药前要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如果药液过冷的话,应该稍稍加温,以免孩子在药液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3、时刻保持孩子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清理。
4、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父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切不可盲目乱用抗生素。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可以使药物更快地到达病灶,发挥作用。
日常护理
1、不要给宝宝挖耳朵,避免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2、宝宝洗澡、洗头时,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内。游泳后可用细小卫生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
3、擤鼻涕时不要双手同时挤压鼻子,应一侧一侧进行。
4、家长应细心观察小儿的听觉及语言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
5、家长应该戒烟,避免小儿被动吸烟,有利于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展开全部
饮食宜忌
一、不能吃的食物有:
1、油炸性食物包括:油条、炸串等。
2、辛辣食物包括:辣椒、姜、麻辣烫等。
二、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
展开全部
预防
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擤鼻,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4、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5、积极防治感冒。
展开全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检查和治疗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