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预防科普文章合集(16-20)
科普文章16
牛奶蛋白过敏至新生儿过敏性皮炎1例
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营养和生活质量负担,影响儿童的早期健康,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不一,可累及皮肤、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
临床资料
患儿,女,21天22小时,因“发现全身红斑约9小时”,于2021年6月3日入院。患儿为第1胎第1产胎龄40周2021年5月23日顺产出生,出生时羊水Ⅱ°污染、量600ml,脐带、胎盘正常,A p 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出生后母乳喂养,于2021年5月28日开始人工喂养,吃奶无吐呛,于2021年6月3日17时家属发现患儿全身皮肤散在红斑、大腿明显,伴手足水肿,无发热、呕吐、喘息、发绀等,精神反应好,大小便正常,以“1.过敏性皮炎?、2.新生儿感染?”收住院。父母体健,母亲有鸡蛋过敏史。
入院查体:精神反应好,哭声响亮,全身可见较多红色斑疹、风团样皮疹,颈部、腹部及双侧大腿明显,无出血点,耳垂、双手背、双足背明显水肿,前囟平软,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经过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54×109/L、红细胞4.56×1012/L、血红蛋白140g/L、血小板40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6.4%、淋巴细胞比率40.2%、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8%,C反应蛋白1.59mg/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正常,TORCH(-)。入院后给予氢化可的松乳膏涂擦皮疹处、维生素C缓解过敏症状,请皮肤科会诊协助治疗:考虑牛奶蛋白过敏,予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完善过敏源检查,给予钙剂、维生素C抗过敏,继续氢化可的松外用。于2021年6月5日0时患儿皮疹较前明显加重,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抗过敏,复查血常规白细胞6.9×109/L、红细胞3.96×1012/L、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35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48.8%、淋巴细胞比率47.62%、嗜酸性粒细胞比率1.6%,C反应蛋白6.04mg/L,降钙素原测定0.77ng/ml,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2021年6月6日患儿全身皮疹及水肿消化,过敏源测定结果:牛奶15.08IU/ml、Class3(中等),提示牛奶蛋白过敏。2021年6月7日患儿皮疹未反复家属要求办理出院。
出院后随访
深度蛋白水解奶喂养2周后计划转至普通奶粉喂养,在摄入普通奶1次后患儿很快再次出现全身皮疹,耳垂、手足水肿,立即停喂普通奶粉,继续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2天后皮疹及水肿消退,患儿一直深度水解奶喂养至6月,喂养过程中生长和营养状况良好,激发试验阴性后转普通奶喂养。
讨论
过敏反应是一种机体异常免疫反应,通常表现为对原本无害或微量物质的过渡敏感。过敏反应通常分为四种类型: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Ⅱ型(细胞毒性过敏反应)、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过敏反应)、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与皮疹、荨麻疹相关过敏反应多为Ⅰ型和Ⅳ型过敏反应。
Ⅰ型过敏反应由IGE抗体介导,主要特征为在接触过敏源后数秒钟或数分钟内迅速发生,症状明显且强烈,但通常在数小时后可能趋向缓解。而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在新生儿期极为罕见,仅有个案报道,表现为荨麻疹和过敏性休克。Ⅳ型过敏反应由特异性致敏T细胞介导,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24-48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发生反应。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类型为非IGE介导,通常发生在摄入过敏原2小时后,一般为6-72小时。IGE和(或)非IGE共同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在新生儿时期仅有特应性皮炎,可表现为非湿疹样表现、独立的湿疹样表现及混合型表现且不只局限于皮肤症状。
该患儿第一次发病时间在摄入配方奶48小时后,而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2周后再次摄入普通奶粉很快出现过敏症状,但因辅助检查限制未能完善IGE检查,该患儿无法明确是何种类型过敏反应,但从临床表现、治疗、牛奶蛋白回避、激发试验判断为IGE和(或)非IGE共同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通过住院期间观察治疗、出院后随访:该患儿经过回避试验→激发试验→回避试验明确牛奶蛋白过敏。
回避牛奶蛋白是治疗牛奶蛋过敏性疾病有效方法,该患儿回避至6月,与文献建议相符,如激发试验阴性,应更换牛奶喂养以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科普文章17
早产儿宝宝便血为哪般 CMPA?NEC?
患儿女,胎龄33+3周因"胎儿宫内窘迫,脐血流比值高"我院剖宫娩出。患儿系第1胎第1产,其母孕早期恶心、呕吐早孕反应明显,曾多次住院补液治疗,出生时见臀位,羊水正常,脐带绕身,新生儿阿氏评分8'-8',出生体重1770g。生后呻吟、呼吸困难,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0天、肺泡表面活性剂促肺成熟、抗感染、口服布洛芬关闭动脉导管等对症治疗27天出院,住院期间予以母乳开奶,生后18天出现呕吐、便血、纳差,大便常规隐血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腹部立位片肠管扩张明显,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肉眼未见血便,间断监测大便常规仍提示潜血阳性,后换为氨基酸奶粉喂养,大便常规正常。母亲规避饮食2周后,少量母乳喂养再次出现血便。
讨论
随着早产儿发病率逐年提高,早产儿肠内外营养已经成为早产儿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牛奶蛋白作为早产儿肠内营养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婴儿食物过敏中牛奶和鸡蛋过敏最为常见.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指机体对牛奶蛋白产生的由免疫机制介导的不良反应.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其免疫机制尚不成熟等因素,CMPA发生率虽然相对低,但症状不典型,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表现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且易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败血症等混淆,造成过度禁食、抗生素滥用,甚至接受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和预后。然而,目前针对早产儿CMPA的报道很少,临床尚未能充分认识此病的特点,辅助检查及检验方法也处于探索阶段,临床诊疗意见不一,因此,需要加强对早产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认识,避免误诊及采取不必要的治疗措施。本文将从早产儿CMPA相关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早产儿临床实践提供相应信息。
一、临床表现
研充显示早产儿CMPA平均或中位起病时间在生后3-4周,足月儿起病时间约1-2周,早产儿起病时间晚于足月儿,且胎龄越小,起病时间可能越晚.早产儿CMPA起病之所以晚于足月儿可能是由于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食物过敏反应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肠道淋巴细胞被食物蛋白激活,从而产生相应的细胞因子诱发过敏症状,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免疫功能更不完善,不易表现出过敏症状。有研究在羊水中检测出牛奶蛋白抗原,牛奶蛋白抗原可通过胎盘,为宫内牛奶蛋白致敏提供基础。
二、辅助检查
1.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粪便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是CMPA的有力证据。牛奶蛋白过敏可能是引起早产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10%)的主要原因,但因早产儿自身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动态变化,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与早产儿CMPA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2.C反应蛋白水平:86%~92%诊断CMPA的新生儿C反应蛋白正常,早产儿与足月儿相似.
3.诊断性回避试验:为疑诊CMPA时的初步筛查方法,根据可疑的过敏症状不同,回避时间为3d至4周。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避食牛奶及奶制品,避免使用牛乳来源的母乳强化剂,或在回避试验期间直接予以患儿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奶喂养。可疑的过敏症状通常在48~96h内改善,2~4周内消失。如试验中症状改善,应再行激发试验确认。
三、鉴别诊断
NEC对早产儿的危害性相对较大,因此,早产儿CMPA的鉴别诊断中首先需要除外NEC.早产儿CMPA症状多样,且易与NEC混淆。NEC常表现为败血症、腹胀,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腹部X线检查提示肠壁积气。研究证实牛奶蛋白(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可刺激NEC婴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促炎因子,提示了牛奶蛋白过敏亦可参与NEC的发生.NEC病情相对凶险,如果诊治不及时或不妥当容易造成严重的不良预后,而早产儿CMPA病情进展相对缓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时间。
四、治疗及预防
治疗原则与其他婴幼儿CMPA相同,即进行牛奶蛋白回避。因早产儿CMPA的症状经常较重,且可能发生循环衰竭、反应低下、NEC等严重后果,当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的早产儿诊断CMPA时,可以考虑直接更换为氨基酸配方奶,同时嘱患儿母亲回避牛奶及奶制品,2~4周后重新引入母乳,母亲依然需要回避牛奶及奶制品,以人乳配方来源的母乳强化剂替换牛乳配方强化剂。牛奶回避建议至少持续6个月。
研究显示早产宝宝的牛奶蛋白过敏风险是足月宝宝的2. 5倍。那么如何帮助早产宝宝改善肠道功能,提高肠道免疫?
首选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消化酶a,帮助宝宝胃肠道建立消化与吸收功能,温和促进宝宝胃肠道发育。母乳喂养时,部分生长落后的早产宝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母乳营养补充剂,帮助追赶生长。另有研究显示母亲饮食中添加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早产儿过敏的发生。
母乳不足时,可以选择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粉:部分水解蛋白分子小,相对好吸收,能温和促进早产宝宝的消化系统成熟,部分水解蛋白将牛奶蛋白中容易导致过敏的片段去除,降低过敏性,温和促进免疫系统发育,降低早产宝宝过敏症状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黑明燕,William W. Hay. 早产儿营养的最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 19(1):1-21.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7.01.001.
[2]Miyazawa T,Itahashi K,Imai T. Management of neonatalcow's milk allergy in high-risk neonates [J]-Pediatr Int,2009,51 (4) : 544-547. DOI: 10. 1111/j.1442-200X.2009.02811x
[3]沈明强,陈建飞,黄华飞,等,早产儿83例便血原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0, 27(23):10-11.DOI:10.19542/j.cnki.1006-5180. 004617.
科普文章18
牛奶蛋白过敏后的辅食添加
一、牛奶蛋白过敏宝宝的喂养挑战
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据国内专家研究部分城市约为 0.83%~3.5%的婴幼儿受其困扰,这个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CMPA常可累及多器官系统,如皮肤、胃肠道及呼吸系统等。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易引发消化吸收不良、营养摄入减少,从而导致继发性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当宝宝出现反复湿疹、呕吐腹泻、血便等症状时,在明确牛奶蛋白过敏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更换为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的奶粉。这种特殊配方将牛奶蛋白完全分解为肽链或者最小单位的氨基酸,可减少或彻底消除过敏原。然而,随着宝宝进入6月龄,单纯的奶粉喂养已无法满足营养需求,如何在规避过敏风险的同时科学添加辅食,成为家长关注的重点。小明妈妈就出现了这种顾虑,作为新手妈妈,小明在3个月时被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经过3个月氨基酸奶粉的喂养各种症状基本消失,但是到了6个月要添加辅食又出现了新问题,如何添加辅食,会不会出现新的食物过敏情况,为此小明妈妈再次到医院儿保科寻求专家的帮助。
二、回归正常膳食在牛奶蛋白过敏营养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专家推荐
氨基酸奶粉通过酶解技术将蛋白质分解至0.5kDa以下的游离氨基酸,彻底消除致敏性。相比深度水解配方(保留3kDa左右短肽),更适合严重过敏患儿。但是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eHF)与氨基酸配方(AAF)替代喂养,足够长的时间后,如能耐受的婴儿可利用部分水解配方(pHF)持续喂养,婴儿序贯转换至部分水解配方后,在适应后逐渐从少量开始再引入牛奶蛋白。
2. 营养配比优势
部分水解乳清蛋白配方稳定独特水解技术,临床证据充分。含有丰富的乳糖,乳糖有重要营养价值针对不存在乳糖吸收不良的婴儿应尽量满足能量需求。含有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3. 尽早回归正常饮食
减少非必要的膳食回避时间,应用部分水解乳清蛋白配方进行定期激发试验,以尽早回到正常膳食。
三、辅食添加的黄金原则
1. 严格遵循"单一渐进"法则
每次仅引入一种新食物,连续观察3-5天。建议记录辅食添加日记,详细记录食物种类、摄入时间及有没有皮疹、呕吐、腹泻、哭闹等不适反应。
2. 优先选择低敏食材
初期避免八大高敏食物(牛奶、鸡蛋、大豆、坚果、鱼类、贝类、小麦、花生),推荐以下安全选项:
高铁类:强化铁米粉(如果有乳糖不耐受选择无乳糖配方)。
根茎类:土豆、南瓜、胡萝卜(蒸煮后过筛)。
绿叶菜:西兰花、菠菜(焯水去草酸)。
水果类:苹果、梨(蒸熟后制成泥)。
3. 关键营养素强化策略
四、分阶段辅食添加方案(6-7月龄)
第1周:建立进食基础
时间安排:上午10点奶后1小时
初尝食物:市售无麸质高铁米粉(冲调比例1:8)
喂养技巧:硅胶软勺平放唇边,待宝宝主动吮吸
第2-3周:扩展食物种类
蔬菜引入:胡萝卜泥→南瓜泥→西兰花泥(每种观察3天)
制作要点:蒸
小明妈妈在得到指点后重新获得了信心,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的帮助小明脱离“敏宝宝”的称号。
科普文章19
早产儿CMPA的治疗的思考
患儿女,第4胎第1产,胎龄31+5周因"胎膜早破"于我院顺产娩出。患儿其母孕早期、中期感冒2次,产前胎膜早破64小时,已完成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疗程,患儿出生时头位,羊水量少,脐带、胎盘未见明显异常,新生儿阿氏评分9'-10',出生体重1850g。生后不久出现呻吟、呼吸困难,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4天、空氧混合仪给氧、抗感染、静脉营养、输血等对症治疗59天出院,住院期间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开奶,生后10天出现便血、呕吐、纳差,大便常规隐血阳性、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腹部立位片肠管扩张积气明显,更换为母乳喂养,并加用抗生素治疗后,呕吐、腹胀好转,少量便血,呈鲜红色血便,大便分析潜血持续阳性,后改为氨基酸奶粉喂养,肉眼未见血便,间断监测大便常规提示潜血转阴性,后持续氨基酸奶粉喂养至3月龄。
讨论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过敏问题已成为当下最具有流行性的非感染性疾病,牛奶蛋白过敏又是3岁以内婴幼儿最高发的过敏性疾病。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指机体对牛奶蛋白产生的由免疫机制介导的不良反应,是婴幼儿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肠道屏障未完全发育,牛奶蛋白易通多肠道进入血液及免疫器官,同时牛奶蛋白又是早产宝宝的主要能源物质,故随着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宝宝发生率增加,牛奶蛋白过敏发病率亦有增高。然而,目前针对早产儿CMPA的报道很少,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实验室检测阳性率不高,规范化诊疗方案尚不完善,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早产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认识,避免误诊及采取不必要的治疗措施。本文将从早产儿CMPA相关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早产儿临床实践提供相应信息。
一、临床表现
牛奶蛋白过敏临床症状常不典型,皮肤症状多以湿疹、荨麻疹、红斑等为表现;消化系统常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血便等症状;呼吸系统多有咳嗽、喘息、鼻炎等;亦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烦躁不安等全身表现。
二、诊断
1.病史和临床表现:根据症状和家族过敏史初步判断。
2.诊断性回避试验:为疑诊CMPA时的初步筛查方法,根据可疑的过敏症状不同,回避时间为3d至4周。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避食牛奶及奶制品,避免使用牛乳来源的母乳强化剂,或在回避试验期间直接予以患儿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奶喂养。可疑的过敏症状通常在48~96h内改善,2~4周内消失。如试验中症状改善,应再行激发试验确认。
3.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液中针对牛奶蛋白的特异性IgE抗体。
4.皮肤点刺试验:检测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5.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在医生监督下重新引入牛奶蛋白,观察症状。
6.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NEC、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等。
三、鉴别诊断
NEC是严重危及早产儿生命的疾病,且NEC同早产儿CMPA都可出现消化系统,如呕吐、腹胀、便血,以及体重不增等全身症状,故早产儿CMPA首先需排除NEC可能。早产儿CMPA多无感染迹象,生命体征通常稳定,但NEC病情多进展迅速,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肠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可出现CRP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可见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肠袢固定等特征。
四、治疗和预防
早产儿CMPA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重点是饮食调整、症状控制和营养支持。1、饮食管理:母乳喂养的母亲需严格避免牛奶蛋白及牛奶蛋白的食物,还需确保自身营养,必要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大多数CMPA患儿首选替代配方是深度水解配方,仍过敏或症状严重的患儿选择氨基酸配方。
2、症状控制:对于严重腹泻患儿,谨慎使用止泻药物,存在皮肤症状者,予局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治疗,吸入激素可用于持续性呼吸道症状的患儿。
3、营养治疗: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营养,必要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还需监测和随访,定期评估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如何预防早产宝宝出现CMPA?
首先推荐早产宝宝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如slgA)、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帮助早产宝宝建立免疫耐受,降低过敏风险,且母乳中的蛋白质为同种蛋白,致敏风险低。母乳喂养时,部分生长落后的早产宝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母乳强化剂,帮助追赶生长。另有研究显示母亲饮食中添加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早产儿过敏的发生。
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有过敏家族史的早产儿应密切进行监测,监测生长发育及过敏症状, 母乳不足时,可以选择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粉降低过敏性,温和促进免疫系统发育,降低早产宝宝过敏症状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黑明燕,William W. Hay. 早产儿营养的最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 19(1):1-21.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7.01.001.
[2]Miyazawa T,Itahashi K,Imai T. Management of neonatalcow's milk allergy in high-risk neonates [J]-Pediatr Int,2009,51 (4) : 544-547. DOI: 10. 1111/j.1442-200X.2009.02811x
[3]沈明强,陈建飞,黄华飞,等,早产儿83例便血原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0, 27(23):10-11.DOI:10.19542/j.cnki.1006-5180. 004617.
科普文章20
宝宝喝奶学问大:乳蛋白过敏,你了解吗?
——新手爸妈必读的“防敏”指南
一、乳蛋白过敏是什么?
乳蛋白过敏(CMPA)是宝宝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不买账”,免疫系统把它当成了“坏蛋”,结果引发一系列不舒服的反应。全球每100个宝宝中,就有2-7个中招,不过好消息是,大多数宝宝3岁前就能“脱敏”,重新爱上牛奶!β乳球蛋白是牛奶中含量最丰富的乳清蛋白,也是最主要的过敏原,而人乳中不含β乳球蛋白,且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调节及抗炎因子,能辅助消化蛋白,所以人乳虽然也可致敏但发生率远远低于配方奶。
两种“过敏模式”:
1.速战速决型(IgE介导):喝奶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宝宝可能起疹子、呕吐,甚至呼吸困难。
2.慢热型(非IgE介导):喝奶后几小时甚至几天,宝宝可能拉肚子(甚至带血)、便秘,或者总是哭闹不安。
二、宝宝有这些表现,可能是乳蛋白过敏!
乳蛋白过敏的症状五花八门,新手爸妈要睁大眼睛观察:
1.皮肤:宝宝脸上、身上突然冒出湿疹、红斑,或者像蚊子包一样的荨麻疹。
2.消化:喝完奶就吐、拉肚子(可能带血丝)、便秘,或者总是胀气、哭闹不止。
3.呼吸:偶尔会鼻塞、咳嗽,甚至喘息(较少见)。
4.整体状态:体重增长慢,总是烦躁不安,睡不踏实。
注意:这些症状也可能和其他问题(比如乳糖不耐受)混淆,所以别急着下定论,找医生帮忙最靠谱!
三、 怎么确定宝宝是不是乳蛋白过敏?
1.“停奶观察法”:暂停牛奶和奶制品2-4周,看看宝宝的症状有没有好转。如果症状消失了,再试着给宝宝喝一点牛奶,症状又重现,那很可能就是乳蛋白过敏。
2.辅助检查:皮肤点刺试验(像打疫苗一样轻轻扎一下)、抽血查过敏原、大便检查。
四、预防乳蛋白过敏:从孕期到哺乳期,步步为营
根据最新研究,预防乳蛋白过敏的关键在于“早干预、科学喂养”。以下是给新手爸妈的实用建议:
1. 母乳喂养是“防敏神器”
1) 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母乳中的免疫成分能帮宝宝建立免疫屏障,降低过敏风险。
2) 妈妈不用盲目忌口:除非宝宝已经确诊过敏,否则哺乳期妈妈正常饮食更有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
2. 配方奶喂养:选对奶粉很重要
1)高风险宝宝(比如家里有人过敏):建议选择适度水解配方奶粉,这种奶粉的蛋白质被“切”成小段,不容易引发过敏。
2) 已经过敏的宝宝: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这类奶粉的蛋白质被分解得更彻底,几乎不会引起过敏。
3. 添加辅食:别太晚,也别太早
4-6个月后逐步添加辅食:不用刻意推迟鸡蛋、花生等易过敏食物,早期多样化饮食反而可能帮助宝宝建立耐受。
4. 孕期和哺乳期:妈妈吃好,宝宝更健康
1) 孕期不用避食牛奶:研究显示,妈妈孕期喝牛奶并不会增加宝宝过敏风险。
2) 试试益生菌:特定菌株(比如鼠李糖乳杆菌LGG)可能减少宝宝湿疹的发生率,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哦!
5. 减少环境干扰
避免无指征剖宫产和滥用抗生素:这些行为可能破坏宝宝肠道菌群,增加过敏风险。
五、宝宝已经过敏了怎么办?别慌!
1.严格回避牛奶蛋白:母乳喂养的妈妈要忌口牛奶制品,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换成低敏奶粉。具体奶方建议找医生参与制定哦!
2.多数宝宝会“自愈”:约50%的宝宝1岁内就能重新接受牛奶,80%-90%的宝宝3岁前就能“脱敏”。
3.定期监测生长发育:确保宝宝营养充足,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如果宝宝出现疑似过敏症状,别急着“自我诊断”,及时找专业医生帮忙,才能给宝宝最科学的呵护!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中国婴儿牛奶蛋白过敏防治循证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 2023.
2. ESPGHAN Committee on Nutrition. 《Practical Approach to Paediatric Cow’s Milk Allergy》. JPGN, 2022.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Guidance on Milk Protein Allergy Management》. Pediatrics, 2021.
4. EAACI Food Allergy Guidelin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w’s Milk Allergy》. Allergy, 2022.
5. 世界过敏组织(WAO). 《益生菌在过敏预防中的应用指南》. WAO Journal, 2020.
本文作者:叶艳、张玉、朱斌、朱炬琴、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