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预防科普文章合集01

T- T+
2025-03-03

过敏预防科普文章合集(01-05)

科普文章01

宝宝总是不舒服,当心是奶粉蛋白过敏在作怪

在合肥市的某一个高档小区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李先生和李太太。去年底他们喜获龙宝宝--一个可爱的男婴,取名为龙小宝。小宝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小宝出生后不久,家人就发现龙小宝的两边脸上长了不少红斑,吃奶后偶有呕吐、腹泻,大便有未消化的奶瓣,夜晚睡觉也不安稳、翻来覆去的,有时还会突发大哭,起初,他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婴儿湿疹或消化不良或受凉所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发加重,李太太有时整夜不能睡觉,精力憔悴,家庭也少了往日的欢笑。

3月龄的健康体检中,李太太告诉医生小宝的症状,医生详细检查了小宝后告诉李太太,龙小宝这些情况与过敏有关,奶粉蛋白过敏可能性大,并建议进行一系列的过敏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小宝对奶粉蛋白过敏。这直接给李先生夫妇打懵了,怎么也理解不了宝宝吃母乳也会过敏?还会对奶粉蛋白过敏?

那到底什么是奶粉蛋白过敏?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教你如何识别和应对。

一、什么是奶粉蛋白过敏?

奶粉蛋白过敏,顾名思义,就是宝宝对奶粉中的蛋白质产生了过敏反应。这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我国0-2岁婴幼儿奶粉蛋白过敏的发病率较高,大约在50%-83%之间,即使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患病率也约为50%。

二、如何识别奶粉蛋白过敏?

奶粉蛋白过敏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皮肤症状: 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多见。

消化道症状: 呕吐、腹泻、腹痛、便秘、便血等。

呼吸道症状: 鼻痒、打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喘息等。

其他症状: 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生长发育迟缓等。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都是奶粉蛋白过敏引起的,需要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诊断来判断。

三、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奶粉蛋白过敏?

医生一般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做一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即抽血化验)。这两种方法主要能明确的是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而对于非IgE介导的过敏,其诊断效果较差,食物过敏的诊断金标准为食物回避-激发试验,也就是先让宝宝暂不吃现在的奶粉2-4周,宝宝不适症状消失了,再试着给宝宝吃原来的奶粉,看宝宝原来的症状是否再现来明确。

四、如何应对奶粉蛋白过敏?

如果宝宝对奶粉蛋白过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管理:

母乳喂养: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建议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同时宝妈要忌嘴,即不吃牛奶、牛奶制品等

特殊配方奶粉: 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

辅食添加: 添加辅食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或暂缓添加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如牛奶、奶酪、酸奶等。

药物治疗:有些宝宝过敏症状较重,医生会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来缓解过敏症状。对于重度或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医生可能会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五、奶粉蛋白过敏的宝宝还能喝奶粉吗?

当然可以啦!

1.除了母乳,还有专门为奶粉蛋白过敏宝宝设计的特殊配方奶粉,它们将牛奶蛋白分解成更小的分子,降低致敏性,同时也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如深度水解奶粉、氨基酸奶粉等。

2.在更换奶粉或进行饮食回避时,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确保安全无虞。

3.要缓慢转奶,转奶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一般从氨基酸奶粉逐渐转为深度水解奶粉,然后再适度水解奶粉,最终过渡到普通奶粉。总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或宝宝年龄到1岁左右。

六、奶粉蛋白过敏会伴随终身吗?

大多数奶粉蛋白过敏的宝宝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成熟,过敏症状会逐渐缓解甚至消失。但也有部分宝宝会持续到成年。

七、如何预防奶粉蛋白过敏?

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

避免过早添加辅食,尤其是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

如果有过敏家族史,建议咨询医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八、最后

龙小宝经过医生诊断,告知李太太要忌嘴,暂不吃鸡蛋、牛奶及牛奶制品、豆制品数月,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也要注意避免上述食物,断奶后要给宝宝吃特需奶粉。经过医生的诊治,龙小宝的皮疹、呕吐、腹泻及夜间突然大哭的情况渐渐好转,李太太脸上又出现了久违笑容。

 

科普文章02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科普案例

 

案例背景

患儿小明,男,3个月,纯母乳喂养,排便次数增多伴大便带血1”就诊我院门诊患儿每日解大便6 - 8次,为稀糊便,有时可见少量血丝,伴有腹胀,睡眠不安,面部有散在湿疹无发热、呕吐等不适症状

诊断过程

家长起初就诊外院外院诊断为肠道感染,予口服消炎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就诊我科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嗜酸细胞升高,便常规显示潜血阳性,感染相关检查为阴性。初步考虑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建议母亲回避鱼、虾、蛋、奶等食物2周,但患儿症状仍无好转。后停用母乳,改用氨基酸配方粉喂养,症状明显改善。5月龄时家长自行给孩子换回普通婴儿配方奶,3天后孩子再次出现面部湿疹、腹泻症状,相当于激发试验阳性,最终确诊为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

定义与特点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FPIAP)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直肠和结肠的炎症多见于纯母乳喂养婴儿,在便血婴儿中发病率较高。主要特点为除便血外,婴儿其他方面一般情况良好,如吃奶、睡眠、精神状态等都正常;发病较早,可在出生后第一周起病;是自限性疾病,往往在婴儿晚期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通常无后遗症。尽管症状通常较轻,但若不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FPIAP是一种非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多见于纯母乳喂养婴儿,在便血婴儿中发病率较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FPIAP通常由食物蛋白过敏引发,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蛋白、大豆蛋白等。这些蛋白通过肠道黏膜时,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直肠和结肠的炎症。FPIAP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为他们的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对食物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症状

FPIAP的症状包括:

典型症状是婴儿粪便中出现鲜红血液,伴或不伴黏液,腹泻和便血可同时发生,也可仅表现为鲜血便,血便量有多有少,可为血丝、血点,也可能仅表现为粪便潜血阳性。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轻度腹痛或烦躁不安,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如发热或呕吐。

诊断

FPIAP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步骤:

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的喂养史、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特点。

2. 体格检查:检查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排除感染性肠炎等其他疾病。

4.不推荐常规检测:不推荐对仅有直肠结肠炎症状(如便血、腹痛、腹泻)提示为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患儿做过敏原检测。

5.主要诊断方法:诊断主要依靠从患儿食物中剔除疑似过敏食物2-4周,症状消失后再将可疑食物重新引入,若再次出现症状即激发试验阳性,可确定食物过敏。

治疗

FPIAP的治疗主要包括:

1. 饮食管理:避免摄入过敏原。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避免摄入牛奶、鸡蛋大豆等过敏原;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可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

2. 症状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记录大便情况。

3. 营养支持:确保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

4. 定期随访: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和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预后

FPIAP的预后通常良好,大多数患儿在避免过敏原后症状迅速缓解。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屏障功能逐渐完善,多数患儿在1-2岁后能够耐受之前过敏的食物蛋白。然而,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其他类型的食物过敏或肠道疾病,因此需要长期随访和管理。

结论

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是婴幼儿常见的食物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便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食物回避试验,可以明确诊断。治疗的关键在于避免过敏原和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需要定期随访以确保健康成长。

通过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FPIAP对患儿的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和排便情况,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科普文章03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早期识别及干预预防

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CMPA主要发生在婴儿期, 欧美发达国家发生率为2.0%~7.5%, 国内报道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为0.83%~3.5%。CMPA既可影响生长发育, 也可能会增加后期其它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

牛奶蛋白过敏的早期识别

CMPA的发生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症状, 因其症状的非特异性及复杂多样, 并因医生和家长认识不足, 常易误诊、漏诊。所以早期识别非常重要。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识别要点:

1、家族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有过敏性家族史的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患病风险会明显增加。若父母双方均无过敏史,则婴儿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几率仅为 5% ~15%。若父母中有一方存在过敏史,则婴儿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几率就会升至 30% ~40%。如果父母双方均有过敏史,几率就会高达 60%~ 80%。

2、环境因素。一项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剖宫产是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危险因素,这也与既往研究结果相吻合。还有研究表明配方奶喂养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危险因素。牛奶蛋白过敏在配方奶喂养的婴幼儿中占 2%~5%,在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中约占 0.4%~0.8%。

3、临床表现。1)胃肠道:反复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便血;2)皮肤:湿疹样表现、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3)呼吸系统:非感染性流涕、慢性咳嗽及喘息。4)全身症状:哭闹,激惹,皮肤骚痒等。

综上如果婴幼儿有上述危险因素同时伴有相关的临床表现,那么此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可能较高,建议到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及时评估。

牛奶蛋白过敏的预防

牛奶蛋白过敏(CMPA)对孩子影响是巨大的。早期可以伤害孩子的器官,如消化道、皮肤、呼吸道等,中期可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免疫功能异常,如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增加其他过敏性疾病风险。长期有诱发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慢性过敏性疾病风险,同时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等。所以要降低CMPA对儿童的影响除了积极的食物回避治疗外,预防就显的非常关键。

对于有牛奶蛋白过敏危险因素的婴幼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早期预防:

1、纯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不仅营养素合理平衡,还具有多种益处,例如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降低食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可为 CMPA患儿带来诸多获益。所以高危儿应纯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有助于降低2岁内儿童特应性皮炎及牛奶过敏的累积发病率 

2. 低敏配方奶:对不能纯母乳喂养的高危儿, 采用水解配方可阻止或延缓特应性皮炎的发生;部分水解及深度水解配方均有效,不主张采用豆蛋白及羊奶配方预防婴儿牛奶过敏

3. 补充益生菌制剂维生素D、免疫调节性营养食物(如ω3),减少抗生素应用均有助于减少生命早期过敏症状 

4. 注意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减少尘螨、花粉等潜在过敏原的接触。特别是有过敏家族史的家庭,更应注意环境的清洁。

总之,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食物过敏症,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关注和处理。通过合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过敏症状并减轻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科普文章04

牛奶蛋白过敏:宝宝成长路上的“小怪兽”

在新手爸妈的育儿之旅中,总会遇到各种让人揪心的状况。就像小明,一个出生仅一个半月的可爱男宝,原本粉嘟嘟的小脸上,以及颈部、耳后等部位,突然出现了一片片红色的皮疹。小家伙似乎被这些红疹扰得很不舒服,时不时地伸手去抓,看得家长心疼不已。

小明是混合喂养的宝宝,既喝母乳,也会喝些牛奶。结合他的这些表现,医生首先考虑的就是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简单来说,就是宝宝的身体把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当成了“敌人”,从而启动了免疫反应,出现过敏症状。

牛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群体中的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研究报道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在婴幼儿早期,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约为2% - 7.5% 。

在婴儿期,尤其是出生后的前6个月,牛奶蛋白过敏相对更为常见。这是因为婴儿的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系统也不成熟,使得牛奶中的蛋白质更容易进入体内引发免疫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屏障功能逐渐成熟,免疫系统对食物抗原的耐受性增强,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会逐渐下降。一般到2岁时,大部分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症状会有所缓解,发生率可降至1% - 2% 。

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多种多样,像小明这样皮肤出现湿疹、红疹并伴有痒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家长看到宝宝皮肤出现问题,可能会以为只是普通的湿疹,涂些药膏就了事。但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不解决根本问题,皮疹往往会反复出现。除了皮肤症状,肠道也常常“中招”。有些宝宝会出现腹泻,一天拉好几次,大便的性状也不正常;严重的甚至肠道会出血,这可把家长吓得不轻。当然,也有少部分宝宝会出现便秘的情况。而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到两三岁甚至三四岁时,还可能引发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想象一下,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因为过敏而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或者气喘吁吁,家长该有多着急。

    那怎么才能确定宝宝是不是牛奶蛋白过敏呢?抽血化验特异性 IgE 抗体是一种方法,但是约由50%的牛奶蛋白过敏属于非 IgE型过敏,不能通过抽血化验得出结果。牛奶蛋白过敏诊断的“金指标”是食物回避试验加食物激发试验。食物回避试验,就是让宝宝暂时不吃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观察2-6周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果在回避牛奶蛋白后,宝宝的皮疹逐渐消退,腹泻停止,那就很有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而食物激发试验则是在回避一段时间后,再次给宝宝吃含牛奶蛋白的食物,观察症状是否再次出现。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以免宝宝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牛奶蛋白过敏以及如何诊断,那该怎么防治呢?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妈妈发现宝宝可能有牛奶蛋白过敏,妈妈自己要注意饮食,尽量回避牛奶及奶制品。因为妈妈吃进去的牛奶蛋白可能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要是宝宝过敏症状比较严重,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选择特殊的配方奶粉,比如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这些奶粉将牛奶蛋白进行了特殊处理,降低了过敏的风险。等到宝宝症状缓解、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持续喂养6月以上,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尝试逐渐引入适度水解蛋白奶粉,最终过渡到普通奶粉。

在日常护理方面,要注意宝宝皮肤的清洁和保湿。给宝宝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也不要太长,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洗完澡后,要及时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的水分,这样可以缓解皮肤的瘙痒和不适。宝宝的衣物也要选择纯棉、宽松、透气的,避免摩擦刺激皮肤。

    牛奶蛋白过敏虽然让宝宝和家长都备受困扰,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就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就像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母亲回避牛奶制品饮食和氨基酸牛奶喂养以及精心护理,很快皮疹消失了,也减少了以后发生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隐患。新手爸妈们,遇到问题不要慌,科学育儿,一定能让宝宝茁壮成长。


科普文章05

儿童过敏知多少

“医生,快来,我家宝宝脸突然肿了,怎么回事啊?”

“医生,宝宝面部反复湿疹,怎么办?”

~~~~~~~~~~

儿童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通常并非各自独立存在,儿童早期出现的某些过敏症状通常预示着未来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此现象被称为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此类疾病通常表现为婴儿湿疹、过敏食物摄入后出现皮肤红疹、红肿,继之发展为鼻炎和哮喘。以下分享一些我在门诊碰到的病例分享。

病例1:这是一位20天大的新生儿,生后因母乳不足,而后逐渐添加奶粉,近2周配方奶量约每天300ml左右。近1周连续出现3次大便带血丝。平素宝宝面部湿疹明显,其余无呕吐及腹胀不适,门诊予以大便常规检查排除肛裂、乳糖不耐受及肠道细菌和病毒感染后,现考虑牛奶蛋白过敏,更换为氨基酸奶粉喂养数日后,大便逐渐正常,未再出现血丝粘液。

病例2:“医生,快来看看我家宝宝,她的脸肿了,还有很多红疹,感觉嗓子里吼吼的!”。这是一个6个月大的宝宝。妈妈主诉因母乳不足,添加了约20ml牛奶,喝奶后半小时宝宝出现的症状。这个宝宝入院时已经出现全身散在斑疹,伴有眼睑及耳朵明显红肿,以及喉头水肿的表现,属于严重过敏反应,紧急予以抗过敏药肌肉注射后,约半小时全身皮疹及水肿消失,宝宝精神恢复正常。

病例3:门诊碰到一个10月大宝宝,因体重轻就诊,现体重7kg。宝妈代诉宝宝生后2月后母乳不足后一直给予整蛋白配方奶喂养。体重一直增加缓慢,大运动发育正常。平素睡眠一般,夜间易哭闹,辅食添加少。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排除胃肠道发育畸形及感染等情况,结合血常规及过敏原检测后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更换为氨基酸奶粉喂养。6月后随访体重较前增加,夜间睡眠明显好转。

病例4:一个5岁的宝宝,因频繁挤眼睛,清嗓子1月余就诊。已经口服头孢克洛及蒲地蓝1周效果不佳。入院后给予皮肤点刺全套过敏原检测提示粉尘螨严重过敏。诊断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予以鼻喷雾剂喷鼻,外滴眼药水及抗过敏药口服及脱敏治疗。后期随访宝宝症状明显渐好转。

病例5:10岁男孩,因反复咳喘2年入院。期间按照呼吸道感染治疗好转后反复。追问病史,该宝宝新生儿期有反复湿疹,学龄前期就开始有鼻炎。入院后给予肺功能,肺部CT及过敏原检查后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粉尘螨过敏。予以脱敏及小雾化正规吸入治疗。正规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咳喘。

以上病例均为临床上碰到的食物过敏的病例。此类患儿多在婴儿期起病。那首先了解下食物过敏的概念。食物过敏(FA)为免疫学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即食物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可有igE或非igE介导,表现为一疾病群,症状可累计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主要由于人体免疫系统把某种食物错误的识别为身体有害的物质,身体所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

事实上,蛋白过敏有近远期的风险,近期的影响主要是造成宝宝的生长发育障碍;远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一些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此类疾病在学龄段相对较高,所以蛋白过敏的小宝宝,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病例1、2、3就是在婴儿期发病引起的早期影响。病例4、5就是在学龄段发病引起的后期影响。

治疗原则,早干预,早治疗。

首先,最佳治疗方法是避免食用含有过敏原的食物。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在保证充足奶量的前提下,六个月后均要开始正确添加辅食。母乳喂养的话,母亲需要深度忌口,忌口牛奶、鸡蛋、海鲜等常规的过敏食物;如果是氨基酸或深度水解奶粉喂养的宝宝,可以服用至9-12月龄后,且不小于6月后转适度水解奶粉,适度水解奶粉可以吃到2岁。

其次,食物过敏的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特异性的免疫治疗等。其中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单克隆抗体也渐渐用于临床治疗。

希望通过我在临床上碰到的具体案例分享能够帮助更多宝宝家长认识儿童过敏性疾病,从而对儿童过敏性疾病,尤其是食物蛋白过敏类疾病,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助力前行!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